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水路

第三节 水路



  

  航 道

  汤原县境内有松花江、汤旺河两条航道。

  松花江航道 自舒乐河下行,经竹帘、南江、东江、莲江口至梧桐河出境,全长 128.5公
里。

  绥佳线铁路建成以前,汤原县非冰冻季节主要靠松花江航道运输物质以及旅客往来。

  汤旺河航道 自伊春、经南岔、晨明、浩良河,至本县城南汇入松花江,全长 327.8公里。
民国及伪满时期,伊春、南岔、晨明等地有大量木材通过汤旺河航道运出。绥佳铁路建成后,
汤旺河航道基本停用。

  码 头

  解放前,松花江航道在汤原县境内有4处码头停泊客、货船只。

  东江码头 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货场约1千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1.5万吨。主要为农
副、土特产品及日用货物。伪满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东江码头建有军用物资仓库,驻日军守备
队,东江码头曾兴盛一时。码头上相应开设有旅店、饭店及粮栈。自绥佳线铁路建成后,航运
物资及旅客流量顿时大减,停泊船只亦随之减少,每周仅有客、货船只停锚一、二次,装卸零
散旅客及物资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东江码头已很少使用。1990年,县水利部门投资在这里兴
建吞吐量三万吨的新码头。

  竹莲码头 建于民国2年(1913),有货场500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约5000吨。民国初期兴
旺时,每日有上下客轮4~6艘及货船15~20艘停靠。码头上有十几户饭馆、五六十家店铺,两
座烧锅,粮栈河油坊各有3处。伪康德7年(1940)前后,竹莲码头由盛尔衰,客货运输转向铁路。

  南柈场码头 今南江沿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末至民国初期,轮船大都燃烧
木柈驱动,上下行火轮皆在南江补装木柈,故称柈场码头。后来船只燃料逐渐为煤炭、油料取
代,柈场码头随之消失。

  莲江口码头 建于民国16年(1927),场地3千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约5万吨,以存储、输
出鹤岗矿煤炭为主,伪满时期鹤岗煤炭改由铁路运输以后,应用渐少。1975年,县粮食局在莲
江口建粮食码头 1处,存储、输出粮食,多年来,佳木斯至莲江口之间,过往旅客仍以原码头
停靠,如今每日往返5~6次。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莲江口镇政府又新建了两座码头,储存煤炭,
装船外运。

  渡 口

  解放前汤原县境内有南江、汤旺河、东江、莲江口、竹帘、望江 6处民间渡口。用船只摆
渡往来两岸之车辆、牲畜、物资和行人。伪满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掠夺汤原物资资源,曾扩建
东江、莲江口两处渡口。解放后,县境内渡口曾增加到11处。后随交通事业的发展,部分渡口
被新建桥梁代替。至1990年全县境内尚有5处较大渡口。

  汤旺河渡口 位于汤原县城西南3.5公里处,创建于清宣统元年五月,民户付振候用450吊
钱,购置宽9尺、长4丈木船1只,在汤旺河口摆渡,一次可渡货物5吨、行人30人,直到解放后,
仍有这只木船。1966年春,县交通科排造一对木船,以卷扬机牵引摆渡。每次可摆渡 4台汽车
及部分行人。1980年省公路局拨款6万元,为汤旺河渡口排制 1只20吨位铁壳船,每次可摆渡4
台汽车、30位行人。

  望江渡口 位于望江镇南2公里处,建于1973年。渡口设有机动1只横渡松花江,每次可载
运汽车12台、货物80吨。每日往返6~7次。此处渡口属佳木斯市交通局经管,1984年迁至莲江
口镇西。近年松花江大桥建成后,该渡口已基本停用。

  莲江口渡口 在莲江口镇西,距汤原县城47公里,建于1984年,兼码头。以机船牵引联二
为一之铁木拖船,横渡松花江,每次可载运汽车14台、物资百吨。汽车、拖拉机、畜力车、牲
畜皆可摆渡,每日往返5~6次。莲江口渡口辖属于佳木斯市交通局公里管理站。近年因大桥飞
架,用以摆渡的已很少。

  东江渡口 位于县城东郊。历史上这里即很活跃,近年益加兴旺。增设了多艘个体的机动
摆渡艇。运送过往车辆和行人。是连结汤原与佳木斯的一条捷径。

  振兴渡口 昔日称郎津渡口,由郎家津古城遗址经江套草原大小黄河直奔松花江南岸桦川
县悦来镇埠头区。亦有从双兴村登舢板船抵悦来镇者。

  竹莲渡口 位于竹莲乡竹东村、竹西村之南。与依兰县宏克力乡江南村隔江相望。有人力
及机动船摆渡频繁,沟通两岸南北水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