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粮油储运

第四节 粮油储运


        
  

  一 粮仓建设

  945东北解放后,本县人民政府接管伪满兴农合作社设在东江、竹帘、鹤立、莲江口等4个
粮栈,改为公粮仓库。有两座土园仓及560平方米木板结构的仓房,容量200万公斤。1949年,
县内设有:汤原、鹤立、莲江口、香兰4个粮库,有木板结构简易仓房 4栋,面积2 330平方米,
可储粮食350万公斤。

  建国后,随着粮食购销量的逐年增加相应扩建和增建了粮库。1970年县内设汤原、香兰、
福隆、望江、莲江口、鹤立、新发7个粮库。共有土园仓70个,标准仓库22栋1万平方米,简易
仓库22栋0.7万平方米。有水泥晾晒台4.5万平方米,土晾晒台 100.4万平方米。年可储藏粮食
2 168万公斤。

  1975年以后,为适应粮油购销需要储藏量不断增加,在各粮库扩建了储粮仓库及储粮场地,
平整晾晒场,铺建了水泥晒台,筑起砖石结构的围墙。至1990年汤原、香兰、福隆、望江、莲
江口、鹤立 6个粮库及新发、振兴粮食收购站,共有砖结构永久性各式粮仓 175栋,占地面积
8 3254平方米。其中粮仓面积420 049平方米,仓储容量16 675万公斤。水泥晒台 12.1万平方
米,彻底改变了粮仓不足和露天保管的状况。

  二 粮食储存

  各储粮单位均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按粮仓区域、品种分片包干的管理办法。建立了
一整套全保管员、化检员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三级检查制,粮食保管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
治并举”的方针。常年开展“四无”即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保粮活动。1977年至1983
年间香兰、汤原、福隆、莲江口、鹤立粮库连续被评为县“四无”先进单位。福隆粮库评为省
级“四无”先进单位。

  1976年以后,随科学事业的发展,粮食保管逐步科学化、专业化。通过低氧、低温密闭和
电子仪表俭测温度等科学办法,保证了粮油仓储安全。

  三 粮油调运

  民国时期,本县的粮食大部分销往外地。其中一部分以火轮运往黑龙江沿岸,运往外国。
仅民国2年(1913年)就销出563.6万公斤。伪满时期,日寇、伪满官商控制收卖农民粮食。全县
粮食运往日本国占总产的40%。

  解放后,县粮食局根据省厅下达的调拨计划,统一编制运输计划。主要运往矿山、林区、
保证军需民用。近十年调出量均都在0.55亿公斤左右,调入量在 0.4亿公斤上下。调出豆油均
在35万公斤以上。出口大豆近十年平均350万公斤。1990年出口玉米 112万公斤,大豆414.8万
公斤。全系统已基本实现储藏搬运机械化和半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