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疗队伍

第三节 医疗队伍


  

  新中国建立初期,汤原、鹤立两地,有西医及有医药一技之长者不过20人。1957年全县中
西医合计发展至71人。1960年增至179人。1969年,全县中西医护人员达361人,较之1960年增
加 1倍多。1967年省地先后分配来县12名大、中专医卫学校毕业生,均充实至边远公社振兴、
裕德等地卫生院工作,颇受当地群众赞誉。1968年有20多名响应“六·二六”号召志愿下乡村
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县镇医院在职医生先后充实到永发、望江、香兰等公社卫生院工作。1966~
1971年,鹤立医院为附近生产大队培训赤脚医生 120人,为县内医疗卫生队伍增加一批新生力
量。1975年,全县医疗队伍扩大至 422人,素质亦有明显提高,专业技术有分工趋于全面。较
为缺少的药剂、检验人员明显增加,分别由原4人和1人增至45人和17人。1982年以来,全县专
业医疗技术队伍基本上保持在600人左右。

  随同医疗队伍不断扩大,队伍结构状况亦明显发生变化,建国初县内医生多数为中医,而
西医偏少,医生中年龄偏高而文化水平偏低。六十年代以后,历年均有新生力量充实,从而使
医疗队伍的结构不断得以更新。1963年统计:全县中医师级仅33名。1965年增至66名,1970年
增至109名,而且中青年骨干占全数约 2/3。1990年,全县医疗技术人员总数为728人,其中医
师级156人、医士级249人、员级61人。就其年龄结构看,基本为年轻化医疗队伍。1985年起,
县卫生局,直属 3个医院及局属专业卫生机构,均已先后配备有懂技术并熟悉业务的内行人担
任领导职务。

  本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亦逐年提高。1969~1974年期间,县中心医院曾先后派
遣医生齐万忠、安茂良、王国贵、李冰、方松竹等人赴饶河县珍宝岛、萝北县太平沟以及抚远
等地为修筑国防公路民工进行医疗救护工作,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1980年 7月县中心医院妇
科主治医师赵亚茹赴毛里塔尼亚完成一例20.5公斤卵巢肿瘤切除手术,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周
报》及《黑龙江日报》著文称许。

1990年汤原县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


  注:鹤立镇卫生院系集体所有制,未统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