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岁时礼俗

第四节 岁时礼俗



  

  时 令

  旧传统时令,皆依农历,且多属封建迷信旧俗。建国后已逐渐废除,甚少保留。大致有:
正月二十五,龙凤日,画龙囤添仓;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串龙尾;三月三,王母娘娘蟠
桃会;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庙会;五月初三、十三、二十三,雨节,俗语“大旱不过五
月十三”;六月初六,虫王爷生日;“六月六,看谷秀”;十月初一,朔,祭坟扫墓之日;十
月十五,下元节,亦为祭扫节日;十月二十五,亦为龙凤添仓日。

  礼 俗

  清末民初,年长者想见问候尚保有拱手揖让风俗,少壮者已开始鞠躬致礼。伪满时期推崇
鞠躬礼,鞠至90度者为最敬;同时兴室内脱帽鞠躬礼,室外戴帽举手礼。解放后,握手致意、
颔首为礼逐渐普及,日伪引入奴相礼节被摒弃。

  旧制礼俗均含封建意味:男妇不同席,父子不同席,所谓尊卑有序;“出辞入禀”“早晚
问安”,以示亲子孝道;待人接物由男子出面,客来就餐妇女不上桌,视为礼度有方。凡此种
种,新中国以来逐步革新,人际礼俗有异,旧社会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忧。民间生育
有相互礼贺风俗,一般馈送红鸡蛋、红糖、挂面或衣料,称“下奶”。妇女分娩后大都坐褥一
个月,称“坐月子”。“满月”时,习惯请近戚吃“满月酒”,婴儿初见长亲,多为其挂线缕
或长命锁,以示祝愿长命百岁。生育庆贺之风至今仍有程度不同延续。

  庆贺生日是传统的礼俗。通常年长者诞辰寿辰,年幼者称生日。幼者生日,父母煮鸡蛋、
做面条祝贺长命百岁;年长寿辰,晚辈则置备酒肴祝长寿幸福。近年生日蛋糕兴起,祝寿多用
桃形糕点,称“寿桃”。老人生日自50岁起重视,逢10称“整寿”,60岁为“花甲大寿”。朝
鲜族老人寿诞,邀邻里亲朋欢聚,举杯祝贺载歌载舞,十分热烈。

  本县民风向来纯朴,逢年过节、婚嫁丧葬、灾害病痛,皆按一般礼俗在亲朋间互致酬答,
出于功利者较少。“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后,社会上出现许多不正之风,请客送礼即是其
一。有些人为办事,找窍门、“走后门”、搞人情关系、设宴吃请,重礼行贿,损公而肥私。
群众对此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请酒不吃,送礼不收,秉公办事者,深受群众的称诵。

  禁 忌

  旧社会,广大农村文化落后,群众日常生活中禁忌颇多;举凡衣食住行、生死贺吊、往来
起居,均有许多忌讳。以牵涉妇女者为多。诸如:

  妇女产褥“坐月子”,忌生人闯入,门前挂红布条以示“月房”,非近亲男人进“月房”
则晦气;未嫁姑娘及未育媳妇死后不能葬入祖茔;水边山沟鱼猎营生不许妇女参加,否则不吉;
寡妇再嫁初进家门,不准走门而穿窗;女子内衣不晾明处,否则不恭,男人见者均忌;打谷场
忌人,怕冲“打宝场”。

  住房比邻接脊,忌高低前后错落;盖房上梁须鸣爆竹,挂红布于梁中,以驱邪崇;住屋忌
讳另有房山檀头指门窗,惧“暗箭”为害,须悬镜反射;一般群众院落均忌开西院门,屋门、
房门、院门忌正中相对;盖房时有猫头鹰或乌鸦鸣落,则被视为大不吉利;房基挖出枯骨亦不
吉;居家生活,小儿、妇女不准坐门槛、门墩。凡此成律,均是所谓的图家保平安。

  婚嫁旧俗,男女属相有“白马犯青牛”、“猪猴不到头”、“龙虎一生斗”、“鸡狗一旦
休”之大忌;命相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择其相生、忌其相克;拜堂时,忌鳏寡孤独人等在
场,迎亲婆亦须“大福全”人。娶亲车轿行程外拐弯,须绕里圈;两户娶亲途中相遇,须互换
小礼物,以防冲撞运气而不吉。丧葬旧俗,凡非正常死亡者均称“横死”,不入村户、不入祖
茔;出殡发丧,拣单元日而忌双。

  劳动群众生活劳动中亦有诸般禁忌。入山狩猎、伐木,禁忌坐在伐过木桩上,称其“山神
府”,忌说老虎,均称山神爷;下河撑船捕鱼,忌说”翻“字,吃鱼须自上面吃起,然后,再
“划”过来;渔猎窝堡住宿伙友,晨起饭前均忌讲梦;饭食之间,忌将杯碗倒扣或失手打碎家
什。

  以上禁忌,随同解放后社会风俗变革及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而基本消失。现在,科学知
识日渐为群众接受,封建迷信禁忌已无存在根基;但少数老年或落后群众仍存有某些残余思想。

  朝鲜族传统风俗

  中国封建礼教在朝鲜族中影响颇深。旧时,朝鲜族亦提倡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须从一而终,不能再嫁;女孩方及少年即须进入“闺房”而不能与任何男子 (包括
父兄)同室食、宿; 妇女不能从屋室正门出入,并且不和男人同桌就餐;结婚时,除住房由男
方准备外,家俱、床上用品等均由女方赔送。建国后,朝鲜族女妇走出家门,投身社会主义革
命与建设,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但,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仍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朝鲜族家
庭生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意识仍在某些群众中有所表现。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及文明新风冲击,不仅推进了各民族富裕繁荣,亦为朝鲜
族妇女进一步解放创造了条件。目前,在保持朝鲜族妇女固有勤劳、善良、贤淑等传统美德基
础上,绝大多数家庭男女共掌家事、共同分担劳作与家务,共同学习、娱乐,向新型化家庭发
展,恋爱、婚姻、生育等观念均有深刻变化。

  1982年人口普查,本县有朝鲜族人口 1.6万多人,除部分集居于民族自治乡及民族集居村
外,余者散居全县各乡镇。朝鲜族应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亦程度不同应用汉语文。朝鲜族民众
性情率直,能歌善舞,好运动,精于种植水稻;主食大米,喜食辣椒、酸辣白菜,尤喜冷面、
打糕、狗肉汤;衣着喜白色,多上小下大,女人短衫、长裙、飘带,男人裤管肥大。朝鲜族传
统节日基本与汉、满族相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及仲秋节等均有欢庆活动。

  朝鲜族婚嫁:过去亦由父母包办,有指腹童婚、媒妁通传及金许两姓不婚等陋习。议婚,
女方主动与男方会晤,议妥再去男方相亲,不纳彩礼,广邀亲友作证以示不悔;嫁娶,新郎新
妇着本族服装,由傧相做陪迎娶,新妇向男方家人及主要亲属奉衣物为礼,受礼者回赠;婚日
男到女家饮宴,歌舞欢笑直至深夜,女方代表多不过3人,翌日方在男家欢宴亲友。

  朝鲜族丧葬旧习基本与汉族相似:方死者遗体置于木板停放炕中;尸体不越门,从窗户抬
入棺木入殓,窗台上扣只饭碗,抬尸经过时压碎,意在此后不再吃饭;棺首灵位书:“礼圣人
学生×××之柩,亦有书籍贯、年龄者。朝鲜族死者木棺土葬,棺木极薄;送葬者只限男性,
妇女送至门口;抬灵人走三步退两步、走大步退小步;不烧香、纸,以酒浇奠;三、七圆坟,
年节祭扫、填土。

  朝鲜族一向具有尊老爱幼美德。年轻人不能在老年人面前吸烟、喝酒、说粗话及举动放肆;
吃饭须请老人先入座,好菜肴放在老人面前;路上或公共场所与年长者相遇,须行礼招呼、问
候或让座;老人寿辰,均祝贺,尤以过60岁花甲大寿为隆重。解放后,朝鲜族敬老优良风习不
改,汤旺朝鲜各村已建起老年组多年,老年人参加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甚是踊跃;有些老年人自
动组织种“老人田”,为社会增加财富、提供文娱经费,在课外教育儿童、维护社会治安、解
决邻里纠纷等方面均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满族传统风习

  汤原县有满族人口 7 000余人,多年来与汉族杂居,其本民族大部分风习正逐渐湮没,少
部分仍在传延。其中,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等风俗习惯,与汉族基本相同。

  满族人为清朝旗军丁户后裔,称为旗人;多数信奉萨满教,萨满一词原有巫与舞双重意义,
亦有少数信仰佛教,祭祀多在双月进行;解放前满族男女多穿长袍,称旗袍,短挂外有时套坎
肩,女人梳旗髻;主食通常以小米、高梁米、玉米为主,副食以鱼、肉、青菜、豆腐为主,但
忌吃狗肉及穿着狗皮衣物,烹调简化,好饮茶;满人住房多为三间,窗灵上糊纸在外。满人有
尊老爱幼传统,长幼有序、敬奉老人为美德,父子兄弟间情谊深重,讲究亲友间交往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