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镇乡

第二节 镇乡



  

  上集镇 上集镇西距县城22公里,北、西隔敏诺河与阁山乡、靠山乡、后头乡相望,东邻
长山乡,南与泥尔河乡接壤,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有村民5 403户,23 712人,其中,朝鲜族
村民1 138人。下辖24个村,4个街道办事处。

  清同治元年(1862年)自山东、奉天(今辽宁省)徒入此地20余家农户垦荒种地,公议此地为
新立屯。清光绪四年(1878年)改称上集厂,因与绥化下集厂(今绥化市双河乡驻地)相对而得名。
1917至1940年,曾是县公署所在地。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 7月县公署迁驻兴农街(今绥棱镇)。
1949年称三区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上集人民公社,1967至1978年易称上集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称上集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称上集镇人民政府。

  敏诺河流经北、西部后入绥化市境。地势东部高而平,西部低洼。全镇耕地9.64万亩 (水
田3.98万亩、旱田5.66万亩)。 无霜期110至120天。粮食生产以水稻、大豆、小麦、谷子为主
(大兴、民族两个朝鲜族聚居的村种植水稻),亦种有少量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素有鱼米之
乡美称。

  农田耕作机械化程度居全县各乡之首,有各种农机具96台件,运输车辆346台。

  1979年以来,农业生产及其它各业逐步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 431斤,人
均收入418元。

  全镇有中学3所(一中为完全中学),在校生1820名(朝鲜族中学1所,在校生90名)。镇办地
方戏剧团1个;影剧院1处。卫生院、所15处。各种服务行业、厂家百余处。镇办企业 7家,主
要生产项目为制砖、食品加工、农具修理、商店、饭店、木器制做、米面加工。镇内盛产的大
蒜、柿子远近闻名。绥庆公路贯通镇域,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靠山乡 位于县城东南部。东濒诺敏河与上集镇一水分界,西临克音河,南邻后头乡,北
同新曙光乡、克音河乡、阁山乡接壤。总面积85.8平方公里,耕地8.79万亩,辖11个村,居住
村民3 306户,1.6万人。乡政府驻三井村。境内东部有一靠山屯,乡名由此而得。

  1946年为九区人民政府,1958年属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4月称靠山人民公社,1967至1978
年称靠山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为靠山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改称靠山乡人民政府。

  地势东高西低,中部平旷。敏诺河流经东部的靠山村后,南入上集镇境。西部的九江村、
胜利村属克音河流经区。自东向西有四道漫岗、三条自然沟渠,利于排涝防旱。

  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梁,也种植少量甜菜、烤烟、亚麻等经济作物。东、西
部河套地带有牧养牛、羊之利。

  原群众乡康家店村农民张树堂试办的农业高级社,是县内互助合作时期的第一个农业生产
合作社。

  1980年以来,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326斤,人均收入369元。乡
办企业 8家,主要生产项目为家具制做、农机具修理、亚麻纤维加工,砂石加工,米面加工。
木器厂生产的家具种类繁多,质量较好,畅销省内各地,得到用户的好评。

  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2 712名。乡办地方戏演出队 1个。电影放映队8个。供销社、部及
日用商品小卖店50余家。卫生院、所15处。银行营业所1处。东部濒临敏诺河,盛产砂石。

  后头乡 位于县城南部。东以敏诺河为界与上集镇隔河相望,西同海伦县共荣乡毗邻,南
与绥化市境接壤,北接靠山乡域。乡政府驻十五井村,下辖9个村,村民3 749户,1.84万人。
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1万亩。

  1946年,建立二区人民政府,区政府驻二井村。1956年二区人民政府分设房身乡和后头乡,
房身乡政府驻房身村,后头乡政府驻后头村。1957年 9月。上述两个乡合并,称后头乡人民政
府,乡政府驻后头村。因乡内有后头井村,故名。1958年12月26日,后头乡、靠山乡、绥棱镇
人民政府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绥棱镇划出,由后头、靠山组建为红旗人民公社,
社机关驻三井村。1961年成立后头人民公社,1967至1978年,称后头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
称后头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始改称后头乡人民政府,政府驻十五井村。

  本乡地势东岗西平,克音河流经西部的红光村入海伦县境,敏诺河流经东部的振东、前六、
前头村后入绥化市域。境内土肥水足,无霜期为110至120天,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
高梁、谷子、小麦,亦种植少量水稻。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烤烟、甜菜、亚麻。1985年粮豆平均
亩产362斤,人均收入365元。

  1980年以来,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乡办企业有柳编厂,制砖厂,农具修配厂、米面
加工及榨油厂。中学1所,小学9所,卫生院1处,卫生所9处,商店及供销社、部15家,敬老院
1处。绥棱至绥化公路贯通乡境。

  泥尔河乡 地处县东南部,东临泥尔根河与庆安县一衣带水,西南濒诺敏河同绥化市隔河
相对,北与上集镇毗邻。

  1945年 8月建治,称绥南村,村公所驻苑家屯;1946年为四区人民政府;1958年归属东风
人民公社;1961年称泥尔河人民公社;1967至1978年称泥尔河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始称泥
尔河乡人民政府,辖13个村,村民4 459户,2.24万人。总面积 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8
万亩(水田2.02万亩)。1985年遭水灾,人均收入165元。

  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大豆、小麦、
谷子为主,也种植少量水稻。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甜菜。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336斤。1980
年以来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历史上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居县内领先地位。农田耕作及非田
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乡办企业有 8家。主要从事米面加工、纺制麻绳、种植果树、经销各类日用商品、制砖等
项生产经营活动。1979年成立乡文艺演出队,演出地方戏,文化生活活跃。

  中学1所,小学13所,在校生4 812名。乡政府驻地有医院、银行营业所、公安派出所、供
销社、学校、文化俱乐部、家畜防治院等。

  乡政府与各村屯间均有质量较好的砂石路相通,总长为80公里。绥庆公路贯通乡东部,有
利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长山乡 地处县东南部,诺敏河南岸。北与阁山乡的三合、团结、永青村隔河相望,东同
三吉台乡、十三户村、三间房屯及中国人民解放军 81032部队农场接界,南以泥尔根河为界与
庆安县一衣带水,西与上集镇毗邻。乡政府驻西距县城31公里处的二部村。

  1946年为八区人民政府;1955年3月称八区区公所;1956年9月为长山乡人民委员会 (因乡
内有长山堡而得各);1961至1966年称长山人民公社; 1967至1978年称长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
会。1979至1983年称长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长山乡人民政府。辖10个村,有居
民3 479户,计1.67万人;总面积为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9万亩(水田7 943亩)。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处半山区丘陵地带,土质肥沃。诺敏河流经西部的水田班、五部等村,
有灌溉之利。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也种植少量甜菜、亚麻、黄晒烟等经济作物。1985
年粮豆平均亩产330斤,人均收入169元。与山区毗连地带盛产元蘑、木耳、山野菜。

  1980年以来,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 251名;电影放映队 4个,电影院1所;地方戏团1个;
供销社、部、个体商业户计50余家;乡办企业7家,主产柳制品,亚麻纤维。

  解放前,本乡多发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大),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使发病率得到控制。

  三吉台乡 乡政府驻四团屯,距县城45公里。境内多山鸡,初称山鸡台,后谐音为三吉台,
乡名由此而得。境东南隔泥尔根河与庆安县分界,西与阁山乡、长山乡接壤,北邻四海店乡。
总面积6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19万亩(水田1 067亩)。下辖6个村,村民2 001户,1.03
万人。

  1956年 7月称幸福乡人民政府;1958年建立幸福人民公社;1967至1978年称幸福人民公社
革命委员会;1980年称三吉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三吉台乡人民政府 (1980年全
国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将“幸福” 改为“三吉台”)。

  全乡地处半山区,丘陵地、泡沼、草塘居多。无霜期105至115天。土质肥沃,农业作物有
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梁,也种植少量亚麻、黄晒烟等经济作物。诺敏河经西部入长山
乡,河套地带有低平的草原及水田,既种水稻,又牧养马、牛、羊。山林中盛产人参、木耳、
猴头、橡子、山梨;栖息着獐、狍、黑熊等野生动物。

  1980年以来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350斤;人均收入217元,农田耕作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乡办企业门类繁多,有工厂、牧场10余家,主产柳编制品、红砖、木器、食品、亚麻纤维;
且养殖黄牛、马鹿、水貂,还培植人参、木耳。

  有中、小学校16所,在校学生1 400名,文化室3处;有商店、饭店、银行办事处、医院、
卫生所。

  境内多发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大),人民政府免费为患者:提供药物,且
在食盐中加碘硒,使病势得到控制。

  四海店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西连双岔河乡,北与张家湾农场毗邻,东临诺敏河,南同三
吉台乡接壤。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1.43万亩,下辖三个村,一个开荒农场。有村民 1 037
户,5 483人。

  1954年建六棵松乡,1958年10月建立宝山人民公社,1967年易称宝山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
年改称四海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四海店乡人民政府 (1934年前后,有个叫张四
海的人在此地开设一处车店,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四海店。乡名据此而得)。

  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地居多,无霜期105至110天。山地生长着椴树、柞树、红松树、落叶
松树、桦树;栖息着狍子、马鹿、黑熊等动物;出产人参、五味子等中药材;盛产木耳、元蘑、
橡子;山坡地放牧牛羊,亦利于放养蜜蜂。丘陵地种植大豆、小麦、谷子、玉米。1981年以来,
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225斤;人均收入211元。

  乡办企业4家,生产木制家具、红砖、食品。中、小学校8所,供销社、商店、饭店、各种
修理部30余家。

  境内多发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大等三大地方病,人民政府免费为患者治疗,病势
得到控制。

  绥棱林业局森林窄轨铁路经由本乡通往山区各林场。

  林兴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诺敏河东岸。东接绥棱林业局五四林场,西邻绥棱农场,南与
庆安县金沟林场邻近,北及绥棱林业局西北河林场。总面积85平方公里。

  1972年置社,称林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乡内林木葱郁,社名由此而得),1979年称林兴
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9月改称林兴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林生村,辖四个村。计677户,村
民3 193人,有耕地8 445亩。

  境内丘陵地居多,土质肥沃。无霜期在90至 100天左右,只能种植大豆、小麦、马铃薯。
山林中盛产元蘑、木耳,栖息着黑熊、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生长着各种树木,利于发展编
织业。

  1979年以来。农、牧、副业实行各种形式承包责任制。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 260斤,人均
收入325元。

  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文化室、电影放映队、卫生院;有中学 1所,小学3所,在校生800
余名。

  境内水质缺钙多铁,多发地方病(大骨节、克山病、甲状腺肿大)。山林中椴树多,有利于
发展养蜂业。

  双岔河乡 乡政府驻西距县城35公里的双兴村。北隔双岔河与海伦县域一水分界,东接四
海店乡,南连绥中乡地,西与克音河乡毗邻。总.面积 20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村民4 891户,
2.39万人。

  1946年称七区人民政府;1956年为双岔河乡人民委员会 (境内有两条小河,称南、北双岔
河,两河在繁荣村西南部汇合入克音河,因两股岔流入一条河,人们惯称“双岔河”。乡名据
河名而得); 1958年改称跃进人民公社;1967年易称双岔河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为双岔河
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双岔河乡人民政府。

  乡境临近山区,丘陵地居多,土层肥厚,地力尚好。无霜期105至115天。有耕地 16.08万
亩(水田 1 794亩),种植玉米、大豆、小麦,也种少量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1985年粮豆平
均亩产284斤,人均收入210元。农田耕作基本实现机械化。1980年以来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
制。

  中学1所,小学15所,在校生4 681名;电影放映队10个;文化室13处;商店、饭店、供销
社、部30余家;乡办企业8家,主要生产项目有小型农具修理,食品加工,制砖,亚麻加工。

  乡境东部多发地方病(大骨节、克山病、甲状腺肿大),人民政府采取多项防治措施,病势
得到控制。

  阁山乡 乡政府驻十六井村。1946年称五区人民政府,1955年为阁山区;1958年称阁山人
民公社(境内有阁山,社名据此而得)。1967年称阁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为阁山人民
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称阁山乡人民政府,下辖11个村。

  西部与克音河乡、靠山乡接壤,东接三吉台乡,南隔诺敏河与长山乡、上集镇相望,北同
绥中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20.85平方公里,村民3 720户,1.71万人。

  境内地势丘陵起伏。诺敏河流经东南的永青、共合、团结村后入上集镇境。有少量低平草
原、河套洼地泡沼(可种水稻、养鱼、放牧),耕地面积8.99万亩(水田1.22万亩)。粮食生产以
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也种植少量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
320斤,人均收入199元,耕作基本实现机械化。1980年以来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责任制。

  有中学 1所,小学校12所,在校学生3 207名;图书馆、文化室、俱乐部15处;7个电影放
映队和 1个地方戏剧队常年活跃在乡内为农民放映演出;商店、供销社、部16家;卫生院、所
14处。乡办企业9家,主要生产项目有亚麻加工、制砖、米面加工、食品加工、农机具修理。

  绥棱林业局森林窄轨铁路经由乡境。

  绥中乡 乡政府驻绥中村。北接双岔河乡,东邻四海店乡,南与阁山乡连界,西同克音河
乡毗邻。总面积17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有耕地9.74万亩,村民2 876户,1.41万人。因地处
县境中部而称绥中。

  1946年春建立五区人民政府,同年秋与六区(今阁山乡)合并,称中心区,1947年春,由中
心区分出,复称五区人民政府;1955至1957年属阁山乡;1958年成立绥中人民公社,不久并入
阁山人民公社;1961年从阁山人民公社分出,复称绥中人民公社,1968年称绥中人民公社革命
委员会,1979至1983年改称绥中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称绥中乡人民政府。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半山区,盛产榛蘑、红白柳条、蕨菜,有利于发展副业生产,
西部属丘陵地带,岗坡地居多。无霜期在110至120天左右。种植小麦、大豆、谷子、玉米、高
梁。

  1979年以来,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各业均得到发展。1984年各类专业承包户达438
家,年收入超万元的5户。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270斤,人均收入154元。

  乡办企业 5家,主要生产项目有农机具修理、亚麻加工、榨制豆油、采石、食品加工。有
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 000余名。有卫生院 1处、卫生所10处。供销社、部、日用商
品小卖店32家。乡村电影放映分队11个,文化活动室 4处。县运输公司的公共汽车通至乡政府
所在地。

  克音河乡 乡政府驻南距县城12公里处的对王家屯。乡境西邻克音河与海伦县一衣带水,
北接双岔河乡,东同绥中乡连界,西及新曙光乡。总面积106.42平方公里,有耕地 10.57万亩,
村民计3922户,1.84万人,辖13个村。

  1946年为六区人民政府;1946年10月并入中心区;1958年称克音河人民公社,因克音河流
经境内,社名据此而得;1967年称克音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为克音河人民公社管理
委员会;1984年改称克音河乡人民政府。

  境内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及高梁,也可种植甜菜、烤烟、
亚麻等经济作物。河套地带有放牧之利。1985年粮豆平均亩产319斤,人均收入153元。1980年
以来,农业生产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农田耕作及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
化。

  乡办企业有亚麻厂、制砖厂、柳编厂、综合厂、渔场。主产亚麻纤维、红砖、各种柳编制
品、食品、小农具。

  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设施遍及乡村。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校15所。在校生3 861人;
地方戏剧团1个,电影放映队13个,卫生院1处,卫生所13处;供销社、部10余家。

  部分村屯使用国网电,绥双公路贯通乡境,有公共汽车往返;绥棱林业局森林窄轨铁路经
由乡境,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新曙光乡 乡政府驻东方红村七间房屯。乡境东北及北部与克音河乡接界,西部以克音河
分界与海伦为邻,南与靠山乡毗连。总面积70平方公里,辖4个村,有村民3 798人。

  1970年1月称新曙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人民日报》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诞
生发表了题为《东北的新曙光》的社论,社名据此而得), 下辖东方红、东北、东升、吉长、
双合、四井、卫东等7个生产大队,34个生产队,1977年1月双合生产大队划归靠山公社,卫东、
四井划归克音河公社,新曙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东方红、东北、东升、吉长生产大队;1979
年易称新曙光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称新曙光乡人民政府。

  乡内多丘陵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低弱。有耕地2.55万亩,平旷地种植菜类,岗坡低洼
地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梁等农作物。属粮菜兼营乡。东升、吉长村以种植玉米、
小麦、大豆、谷子、高梁为主;东北村、东方红村种植菜类作物,主产黄瓜、菠菜、芹菜、茄
子、西红柿、马铃薯、豆角、大白菜、辣椒、大葱、韭菜、西瓜、香瓜等。

  1980年以来,各业生产均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人均收入 245元。田间及非田间作业基
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乡办企业6家。主产红砖,也经营服务业;电影放映队3个,图书室4处,小学3所,在校生
788名;卫生院1处,卫生所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