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田建设
第六节 农田建设
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在今长山乡孙家围子屯诺敏河左岸, 压一处拦河柳条大坝,修渠9
公里至星火电站,引水种植水稻 436.4亩。以后朝鲜族农民不断增多,又在阁山南侧诺敏河右
岸(今三吉台乡水库屯)压一柳条大坝,修干渠10公里。扩大水田种植面积。1952年在上集、阁
山建立两处灌溉管理站。1955年总干线长81公里。
1958年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兴修水库、深翻土地为主。修建了红旗、后头等127
座中、小型水库;修筑了东风、红旗水渠。投工385万工日,完成土方850万立方米。由于“共
产风、浮夸风、平调风”的影响,提出了天不怕,地不怕,地冻三尺挖山不止,一年实现水利
化的过“左”的口号,结果工程较多,花钱不少,效益不大,造成在政治上失信于民,经济上
损失极大。
1965年,开始修筑防洪治涝、水土保持、打井灌溉等项工程。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之
后,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大搞三田建设(方田、条田、梯田),平整土地,打井灌溉。
1974年,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采用增肥改土,以土改土,草炭改土,
掺砂改土等方法。1976年全县677个生产队,其中547个生产队试用草炭改土,占生产队总数的
80.8%。泥尔河公社跃进生产大队,上集公社稻香生产大队经过多年改土增肥,产量增到500至
600斤。到1980年,上集、阁山两大灌区,整顿配套完毕; 完善了泥尔河排涝工程和克音河堤
防工程。1949至1980年完成总土石方 5 939万立方米,用工19 910万工日,投资1 940.46万元,
其中农田基本建设投资1 026.9万元,农田水利投资913.56万元。有效灌溉面积22.78万亩,水
土保持面积19.6万亩,配套机电井93眼。
至1984年全县共修方、条、梯田45.47万亩,其中方田44.76万亩,条田2 450亩,梯田4 621
亩。1985年末,全县农田灌溉面积为9.17万亩,其中自流灌溉8.23万亩,抽水灌溉0.9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