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集市贸易
第五节 集市贸易
中华民国 3年(1914年)上集厂和兴农镇各有柴火市一处。上市的品种有桦木和杨木拌子、
柳条、蒿杆、豆秸、高梁秸。上集厂日上市20车;兴农镇日上市15车。
1940年兴农街十字街儿土炮台周围有卖鸡蛋的小市。
1948年上集柴火日上市80挑,以南北大街两侧为市;绥棱镇东街(今冰棍厂西)为柴火市,
日上市40挑,另有出售仔猪、蔬菜的小贩沿街叫卖。
1951年绥棱镇东北街戴家店院内为固定市场,上市的主要品种有柴草、牲畜。1953年市场
移至东南街(今百货服装厂址)。
1956年市场又迁址西南街西二道街(今建筑一公司北侧)。日上市 120余个品种,多为农副
产品。
1966至1975年,集市贸易萧条冷落。上市的品种只有蔬菜、黄晒烟及仔猪、鱼等50余个。
年成交额30万元。
1976年学习“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的经验,改日集为七日集。
1978年恢复日集,贸易日趋活跃,并且在西北街二道街新开设市场1处(址于今排灌机械厂
北侧),日上市98个品种,年成交额165万元。
1983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资3万元,在上集公社新辟大牲畜交易市场一处,还投资2万元,
在绥棱镇增设轻工业产品市场。年成交额590万元,上市270万人次。
1984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 000万元,上市40万人次,261 个品种。1985年成交额1 100万元,
上市46万人次,品种十大类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