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4年县城有96名知识青年到乡下插队落户。1966年,劳动局内的安置办公室负责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工作,同年,下乡 131人。1972年12月,中共绥棱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成
立,主任1人,工作人员5名。负责知青的动员、安置、教育等项工作。是时,农村各公社也都
设有1名知青干事,负责具体管理工作。1980年,知青办并入劳动科,称知青场队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三种形式:1.建立青年点,集体食宿,分散到各生产队劳动。1968至
1978年共建点95个,在点青年4 067名。2.建知青农场。1973至1977年共建场7个。3.投亲靠友
分散插队,或回原籍落户。

  1973至1984年国家共拨知青经费337.46万元,用于为知青修建宿舍及发展生产。

  自1972至1980年,县内共有 4 083名知青上山下乡。与此同时,还接收安置哈尔滨市下乡
知识青年 1 261名。这些知青大都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表现较好。有的担任赤脚医生、代
课教师或农业技术员;有的入伍参军或应招当上了工人;有的被推荐到大、中专学校学习;有
的与当地青年结婚安家落户。但是,也有个别的青年打架斗殴,扰乱社会秩序。

  1978年根据中央“调整知青政策,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今后不再搞插队”的指示,再没
有动员知青上山下乡,已上山下乡的未婚知青陆续返城就业,哈市知青大部返哈。知青点逐步
撤销。

  1985年,县内仍有5处知青农场(工业农场、卫生农场、粮食农场、建设农场、劳动服务公
司农场),在场知青100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简表(1964—1980年)



  知青点农场分布表(1964—1985)


  注:标有△号的点或农场为哈尔滨知青点场。

  1973至1984年,国家为知识青年拨放扶持生产和安置生活款。

   知识青年安置款简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