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事业第一节 文化设施 图书馆 1954年,在绥棱县文化馆内设置图书室,藏书 2万册。1959年,文化馆发生火灾,
图书被焚。1962年,在文化馆内重设图书室。1965年藏书又达 2万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大量文学、历史书刊被当作“毒草”禁阅,有些被当作废品卖给废品收购部门。
1979年,正式建立绥棱县图书馆,与文化馆同址办公,有100余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1981
年11月,建成350平方米的两层砖瓦结构图书馆楼,于翌年2月开馆。1985年,馆内设有借书处、
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采编组;藏书32 251册(书22类,报纸36种,刊物 267种);发放借
书证1 291个,各种书刊年借阅流通131 287册份;职工干部8名。
文化馆 1947年4月建立绥棱县民众教育馆,职员8人,馆址在绥棱镇西街路北 (今奋斗商
店址),仅有草房1间。主办《生产报》;投递《东北日报》、《黑龙江日报》,并销售图书。
1950年 1月成立绥棱县文化馆(址于今三食堂),主要业务是组织街道业余文艺活动,办职工业
余校及镇内有线广播。1952年,在原址建筑“一面青”房舍 9间,设有机务室、广播室、文艺
室、藏书室、图书阅览室。1955年馆内成立业余剧团,有演员10余人。剧团经常下乡巡回演出,
并对业余文艺工作者予以辅导。1958年,业余剧团并入县评剧团。1959年,文化馆发生火灾,
馆舍焚毁。1961年《绥棱文艺》创刊,不定期在县内发行。1965年,建成 380平方米砖瓦结构
平房14问,业务恢复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业务活动开展得很不正常。
1977年后,各项业务活跃,尤以美术工作见著,先后有 3名业余美术爱好者考入高等美术
院校深造;11个农村乡镇分别建办业余剧团。1981年,建成一幢518平方米的馆楼(址今繁华路
南)。《绥棱文艺》复刊。 不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览、书法、摄影、诗会、音乐会和乡镇文艺
汇演、大秧歌比赛、风筝比赛。1985年职工干部19人。
新华书店 1947年4月始建东北书店绥棱支店,设在民众教育馆内。职员1人。经销40余种
图书,销量很小。1949年改称绥棱县新华书店。1953年迁至北街路东(今医药一商店址),有砖
瓦结构店舍4间及2间偏厦子,经销书种略有增加,职工 5人,营业额很小。1955年,迁至东街
路北(今五金商店东屋)。职工10人,经营800余种图书,开始向省店上缴利润。1956年,有8个
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供销社经营图书。县店有两名图书发行员下乡指导各供销社的图书发行业
务,年销售额达15万元。同年3月,书店发生火灾,营业室及图书被焚,10月在原址建成400平
方米砖瓦结构店室。
1976年后,“文化大革命”中遭禁的文学、历史、文化、科技书刊得以发行。1977年销售
额为18.6万元,1980年增加到34.7万元。
1983年8月,建成面积为800平方米的营业楼一幢(县政府对过儿)。营业室、办公室各占400
平方米。经营图书3 000余种。1985年有职工26人,经营图书3 000余种。年销售额59.2万元。
城乡图书销售点119处,零售额11万元。
全县图书发行明细表 单位:万元、万册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54年,省电影总队的两个放映小分队在城乡巡回放映,使用乌克兰
式五四型16毫米影机。1955年省总队将两个小分队交县,始建绥棱县电影总队。至1957年放映
队增加到 4个。1958年,阁山公社、上集公社分别建立集体所有制电影队,1960年转为全民所
有制。1961年春,县电影总队易称电影事业管理站,设在县电影院,编制 8人。对城乡放映单
位实行统一管理(影片供应、机器维修、器材供应,电影宣传、财务、计划管理)。此时,绥棱
林业局有4个电影队,业务也归县电影事业管理站指导。1976年将站直辖的4个国办电影队撒销
发展社办及队办电影队。公社办电影队有双岔河、克音河、靠山、后头、上集、泥尔河、长山、
四海店、阁山、绥中;队办电影队的有泥尔河公社的跃进大队,双岔河公社双泉大队;1979年,
电影事业管理站改称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至1980年,县内社队和企业(包括绥棱林业局)办的电
影队有66个,其中使用8.75毫米放映机的队30个,使用16毫米放映机的队36个。放映技术人员
及电影工作者计196人。此时,农村社员每周可看到一场电影。
1981年以来社(乡)队所办的电影队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1985年县内电影队总数为
72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干部、技术工人17人,业务管理直属绥化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行
政隶属县文化局。
电影院 始建于1949年11月,工作人员3名,时有砖木结构草房9间(今职工俱乐部址),内
有500个座席,使用日本产的罗拉35毫米手提式放映机。 放映的影片主要是苏联片,国产片很
少,年约放映300场次。1957年建成两层计5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影院楼,内设 830个座席,座
席为木制翻板串椅。更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天极牌六型固定式座机一组,光源采用弧光
灯。1958年后,放映场次日平均1.5场。年放映550场次,放映收入6万元。工作人员5名。1966
至1976年,以放映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及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内容的影片为主。1979年建成一
幢1 882平方米砖瓦结构影剧院楼,内有座席1 112个,更用松花江一型85毫米座机,采用硅整
流弧光灯光源。备有12.5马力柴油发电机组一台。
全县电影放映统计表
续表
注:此表含绥棱林业局、四海店农场。
1980年以来,由于城镇居民电视机拥有量的增加,影院上座率明显下降。
乡村文化设施 1954年上集镇、阁山区设有文化站,属事业办站。1961年县内文化站全部
撒销。1976年后,各公社陆续兴办文化站。1984年有国办文化站 1处(上集镇),民办公助文化
站11处。
1958年东风公社、红旗公社、阁山公社、跃进公社分别建立剧团。1962年自行解散,1981
年后各公社又举办剧团。1985年底,乡镇剧团总数为11个(其中常年活动的8个,季节性活动的
3个);乡办电影队9个,村办电影队69个。上集镇有影剧院、文化室各1处。乡村简易影剧院20
处,村俱乐部10个;村图书馆22个;文化室324处;青少年之家65处;科技文化户106家;文化
大院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