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民间艺术

第五节 民间艺术



  

  1945年前,每逢春节城镇内由商号抽钱联办秧歌;乡下则由士绅牵头,艺人为主,村民
“集资”办踩高跷、摆旱船,形式各异。秧歌队大都是伴着歌声扭舞。歌词大意多是表达丰收
喜悦的或是希望来年太平的。

  解放后城乡人民逢年节或重大集会也办秧歌,以表庆祝之情。1978至1985年,群众性秧歌
盛行,每年均办百余伙。1949年,民间流行单鼓舞(即烧香时所跳的舞)。1965年前后,一些民
间艺人将单鼓赋予新的进步内容(谓之太平鼓),受到群众好评。

  1984年黑龙江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和绥化地区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对单鼓舞予
以录像整理。

  1940年前,县城内每年正月十五花灯满街,秧歌队伴着服饰各异的“灯宫”在街头各商号
门前扭舞,要赏灯钱,热闹非凡。1985年,群众性花灯展览尤盛,每年正月十四、五至十六各
式灯笼挂满街头,人们欢声笑语,喜庆春节。

  自1982年至今,文化部门每年都于二月二日前后举办风筝赛。赛时居民倾城而出,数以百
计的各式风筝腾空而起,二百余节的蜈蚣形如巨龙在空中摇头摆尾;“天女散花”、“嫦娥奔
月”等式风筝,把人们带入美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