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初等教育
第三节 初等教育
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办起第一所小学后,至中华民国19年(1930年),上集镇、
兴农镇共有初高两级小学、女子初级小学7所,学生509人,教师23人。
学校实行“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按学年编班,有考试、升级、毕业等制度。
课程设置:初小有国语、算术、唱歌、体育、手工图画和三民主义。高小增加自然、地理、历
史、修身等课。分节授课,学生要读、写、讲、背。体罚现象减少。
1931至1936年小学分为私塾、国民义塾、国民学舍。1938年设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
国民学校修业四年,国民优级学校修业二年。这类学校由伪满县公署文教股管理,经费由伪县
公署开支。1941年各村都设了中心小学,领导金村各小学的教学业务活动。全县共有小学32所,
其中,城镇 8所,农村24所,学生2 280名,教师105人。设有满语、日语、算术、音乐、体育、
图画和习字等课程。教材是伪政府编订的。教材中宣扬“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等奴化思想。
每天早晨上朝会,校长领着学生念《诏书》①、《国民训》②。体育课灌输“武士道”精神,
强制学生参加“勤劳奉仕”无偿劳动。这是日本侵略者在殖民地进行的奴化教育。
1948年全县有小学80所,在校生4 288人,教师188人。各区设中心校,领导各分校的教学
业务工作。
1950年使用东北行政委员会统编教材,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修业为“四二”制,初小
四年、高小二年。课程有语文、算术、政治、自然常识、图画、音乐和体育。考核学习成绩实
行百分制,60分为及格。
1953年,停止使用填鸭式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讲授法,学习苏联经验,采用“五大环节
教学”和五级分记分法。
①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五月二日伪满洲帝国皇帝溥仪颁布的《回銮训民诏书》。
②伪满康德九年(194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伪满洲帝国发布的《国民训》。
1966年下半年开始“停课闹革命”,各校学生成立了红小兵组织,在“造反有理”的口号
下,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骨干教师被压制,领导班子瘫痪,学生中的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
泛滥,课堂教学停顿,长期处于混乱状态。1967年虽提出“复课闹革命”,但学生不愿学习文
化知识,除参加阶级斗争外,就到工厂、农场和生产队去参加劳动,就是进课堂也只学毛主席
语录。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升中学取消了考试制度。后来又提出“要以革命小将黄帅为榜样,
敢于反潮流,要做革命的小老虎,不做五分(学习好)的绵羊”。学生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学好
学坏与革命、升学没关系,在行动上横行霸道,教师只好听之任之。学生不学习,教师无法教,
结果小学五年毕业,不及原小学一、二年级文化程度,严重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1976年以后,小学教育有了恢复和发展。各小学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工作重点转移到以
教育为主的轨道上来。到1984年有小学 264所,1 457个教学班,学生4.74万名,教职工2 180
人。
1965至1966年县农村兴办耕读小学173所,入学儿童达5 723人。耕读小学没有固定学制,
课程以语文、算术为主,以识字为重点。农忙时学生可在家哄小孩,农闲时多学。这种办学形
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
截止1985年,全县(含林业局)有小学281所(含115个教学点),学生4.23万名,教职工2 242
人。
县第一小学 位于绥棱镇繁华路北。始建于民国 5年(1916年),初名绥化县兴农镇第四初
高两级小学校,第二年称兴农镇男子初高两级小学校。址在兴农镇西二道街路西 (今为民路南,
县总工会址)。有6个教学班,130名学生,7名教师。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称兴农镇国民优级
学校,在校生409人,教师9人。1943年与国民学校合并,称兴农街国民优级学校,校址迁北二
道路北(今校址)。1945年称兆麟小学。1947年改为绥棱县第一完全小学校。有18个教学班 (包
括分校),学生611名,教师18人。1965年学校有19个教学班,940名学生,34名教师。
1980年第一小学被定为县重点小学,调整了教师,增添了教学仪器和设备。新建 1栋两层
教学楼,增设图书室、教具室和卫生室。在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和校舍建筑等方面都优于其他
小学,为绥棱县第一流的小学校。
1985年有教职员工30人,24个教学班,在校生148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