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等教育

第四节 中等教育



  

  1943年县内设补习科(相当于国民高等学校),校址在绥棱镇西二道街路西(今县总工会址),
修业年限为二年。课程有满语、日语、代数、几何、地理、历史(以日本史为主)、体育、传纪
等科。第一期招生60名,辍学20名,毕业40名。

  1945年11月,创办绥棱县初级中学,设初中一、二年级两个班,招生80名,有教师 5名,
校长由县长杜效伯兼任。同年12月26日因县城发生叛乱事件;学校停办。

  1950年办中学班,学生50名,教师 3人,附属一小学。第二年正式成立绥棱县初级中学。
1958年增设高中班,称绥棱县中学。1963年改为绥棱县第一中学校。1968年绥棱镇办农业中学,
实行半农半读,1967年改称绥棱县第二中学 (今绥棱技工校址,1982年迁到南环路南,县苗圃
东侧)。

  1970年成立新曙光中学(新曙光公社办),1972年改为县第三中学。1978年第二中学的高中
部分并入第三中学,第三中学成为完全中学,第二中学则成为初级中学。1976年成立了绥棱县
第四中学(初级中学),址于车站街,糖库后侧。

  1975年,全县有中学23所,在校生1.55万人。教师 1 012人。1977年调整了盲目发展的高
中班和农村各大队办的小学戴帽初中班。调整后,全县中学19所,在校生2.22万人,教师1 524
人。学制为“三三制”,即初中、高中修业各为三年。每学期学生在校学习20周,每日学习不
超过 8小时。三年学习期满,经考试及格发给初中毕业证书。愿意继续读高中者需经过统一考
试,由校方择优录取,方可升入高中,高中毕业可报考大专院校。

  课程设置:语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农业、
生理卫生、音乐、图画、体育、历史、地理、外语(俄语、英语)。高中不开音乐课,每周有一
小时的文娱活动时间。各科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有统一的始业、毕业、考试、升级、降级、
放假等规章制度。考核成绩的方法,1953年前实行百分制。1958年后采用五级分制。1966年复
用百分制。

  1958年中学开始办工厂、农场,实行勤工俭学。县第一中学建办了铁工厂、木工厂、化肥
厂和动物饲养场。红旗农业中学、阁山农业中学、绥棱镇农业中学都有校办工厂、农场,实行
半工半读。至1985年,城乡各中学有工厂5处,农场2处,总耕地面积为3 436亩。

  1985年全县(含绥棱林业局和绥棱农场)有中学38所,其中完全中学 7所。在校生2.14万名,
教职员工1 597人。

  第一中学:位于绥棱镇繁华路南。始建于1950年 2月,当时仅有一个教学班,教学设备十
分简陋。校长由县长庞夫辛兼任。学校为三年制初中,招收县内小学毕业生。1957年教学班增
至18个。1958年始建高中,招收县内初中毕业生,初中改为只招绥棱镇内小学毕业生。1959年
建成了可容纳12个教学班的砖瓦房,增添了教学设备和大批图书,从此,一中成为全县唯一的
一所“三三”制完全中学。从建校到1965年,学校培养出 5 752名初高中毕业生,为上级学校
输送优秀学生 428名。“文革”期间,学制改为“二二”制,1978年又实行“三二”制,即初
中三年,高中二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是在一中点的火接着停课闹革命。学生建立红卫兵造反组织,对领
导干部和成分不好的教师进行揪斗游街,红卫兵组织之间闹派性。在斗争中,一中的 1万多册
图书被毁,仪器被砸,桌椅被烧,学校遭到严重损失。

  1978年第一中学定为县重点中学。县投资80万元,新建 3 608平方米的教学楼。充实了教
师队伍,增添了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开始在全县城乡择优招收高中学生,恢复“三三”制,
即初、高中各三年。

  1985年有教职工 102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本科23人,专科39人,中师13人),有24个教
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高中14个班),在校学生2 069名(初中生 811名、高中生1 258名)。学
校占地面积 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 905.9平方米(教学用房3 896.5平方米)。设有图书室,
藏书万余册,实验室5个。学校办有木工厂和农场。

  1978至1985年,为上级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 729名(其中大专423人,中专206人。),升学
率平均占参加考试人数的60.8%。

中小学教育发展变化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