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机关干部文化校

  1950年县政府机关党委和文教科联办机关干部文化校,设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有学
员120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80%以上。有专职教师3名,每天早晨上课(教室是借用第一小学的)。

  1953年机关干部文化校有高小班3个,学员193名;初中班1个,学员40名。

  1954年与职工文化校合并。

  二、职工文化校

  1950年5月县总工会主办职工文化校。校址在县总工会,有专任教师3名,设扫盲班、初小
班和高小班,学员584人。

  1953年职工文化校有扫盲班两个,学员136名;初小班 1个,学员88名;高小班6个,学员
293名。

  1954年机关干部文化校与职工文化校合并,称职工文化校,校址设在县总工会。

  1959年职工文化校从县内中小学调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文化校任教,教职员工30人。本
年扫除了职工、干部中的文盲。有高小2个班96人,初中2个班89人,高中3个班15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办政治夜校,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1980年改称绥棱县职工学校。分期办有电工、机械制图、日语、中文、初中数学等10个班,
学员458名。学员早晚到校学习。

  三、各系统办的职工学校

  1959年,工业、商业、粮食、建设、交通、手工业联合社等单位都创办了职工学校。粮食
职工学校(设有分校)是县内职工教育的先进典型之一。

  1984年,有职工学校(含分校)35所。职工初中文化及初级技术补课合格率为应补总数的38.6%。

  四、农民业余教育

  1948年冬,城乡相继办“冬学”。县委组成冬学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文教科),领导
全县的冬学运动和处理日常工作,年底有7 350人入学。1950年全县有冬学学员5 037人。1953
年冬学办公室改为扫盲办公室。1959年学员达6.782万人,占应参加学习人数的85%。脱盲标准
是:市(农)民能识1 500汉字,能读 500至1 000字的短文,说出中心大意,并能写简单的便条。
至1965年,有5.43万人脱盲。

  1966年扫盲办公室撤销。此后十年间扫盲工作放任自流,使少部分老文盲回生,新文盲增
加。据1980年末调查,全县农村仍有1.69万名文盲或半文盲。

  1979年,农村人民公社恢复建办农民业余学校。学习中等文化知识,学习农业技术,以适
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截止1985年,全县乡镇有农民中等文化学校34所,农业技术学校14所。

  五、绥棱县电大工作站

  县电大工作站建于1982年春,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属于广播电视大学。凡具有高中毕
业文化程度的在岗职工、知青均可报考。合格者即录取为学员。

  1982年,招收业余三年制三个专业:英语专科,以培养中学英语教师为主,只开英语精读
课。数学科,学员11人。开设高等代数、概率论、解析几何、普通物理和中学教学教法、教育
学等课。中文专业,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写作、文学概论、古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国
通史、中共党史、逻辑学、应用写作等课。

  1983年,招收党政干部专修科(全脱产)70名,学制二年,开设课程与中文专业相同。经济
类(业余)33名,学制三年。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应用写作、逻辑学、工业企业管
理、财政与信贷、市场学概论等。

  1984年10月,县电大工作站独立设站。校址迁至县一中院内。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8人,
管理人员4人。

1980年职工学校办学详表



  1984年招收英语专科90人,理工类(业余)39人。

  1985年招收党政干部专修科(全脱产)50人,学制二年;汉语文学专业(业余)54人;法律专
业(业余)19人,学制三年,开设宪法、民法、刑法、国际法、写作、哲学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