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预防第一节 地方病防治 1897年,境内发现克山病、甲状腺肿(俗称大粗脖病)患者。1927年,县内发现大骨节病患
者。
1930年后,县内三大地方病(克山病、甲状腺肿、大骨节)在近山区普发。冬季发病率及死
亡率较高。本年温家油坊屯(今县第二良种场界内)大部分人患克山病,死亡者甚众,幸存者逃
往他乡。1935年,双泉镇有 100余人患克山病,百姓只能用火罐拔、针挑等方法缓解病痛,幸
存者无几。
1951年,县人民政府成立防治克山病领导小组,县长担任组长,县卫生科有 1名副科长专
抓防治工作,县、区、村建立三级防治网(设医疗站点)。是年冬季,10余名医疗队员到克山病
重患区蹲点抢救。本年县内有克山病患者39人,死亡8人。
1952年,病区住户都在窗户上安装通气孔,整修冒烟炕,构筑防寒厕所。各村屯都有指定
的专人、马、爬犁,以便抢救患者。本年冬季,县内有11名急型克山病患者,死亡1人。
1958至1967年,注重综合防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鼠虫媒介感染、水源不洁、营养缺乏、
寒冷刺激,感情冲动、暴饮暴食、过度疲劳。
1967年后,医疗部门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应用大剂量维生素丙注射法。1981县内查无克山
病患者。
克山病统计表 单位:人
1952年,卫生科在县内8个区进行大骨节病普查。查明,有1 324人患大骨节病。在东部重
病区(近山区),推行温水浴疗法。1958年,对重患者采用针灸、中草药热敷疗法,患者的病痛
减轻。
1961年再行普查。查明县内有1.02万人患不同程度大骨节病。
1965年,在发病区提倡打超百米深水井,控制患者对缺钙、缺碘水的饮用,并在井上修滤
过池,加入微量元素,患者症状减轻。
1975年,对成年大骨节病患者和有疼痛感的发育期的儿童患者采取口服石膏片疗法,共治
疗 4 679人。1982至1984年,推行口服亚硒酸钠片疗法,有8.25万名16岁以下的患者口服亚硒
酸钠片;发病区有11.29万人食用亚硒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大骨节病发病简表 单位:人
注:自1982年始全县人民普遍食用碘盐防治甲状腺肿。
1958年,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甲状腺肿,治愈率达 50%。1959年,采用碘盐、碘酱、碘油疗
法。1961年,县内首次普查甲状腺肿,查明有4 410人患病。
1977至1979年,采取碘酊注射疗法,经过 3年治疗,有1.34万名患者症状减轻,治愈率达
76%,防治(治愈率)成绩列省内第2名。
1984年,县内还有1920名患者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