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帮会第一节 宗教 道 教 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立屯(今上集镇)北建娘娘庙,亦称天乙宫。 庙庭面积1
万平方米,分下、前、后三殿,计140平方米。后殿有青砖房4间为娘娘庙。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庙院正中竖一高2.9米的石碑,上面刻有资助筹建庙宇者的名字(1984年9月
20日县志办将“文化大革命”中被扒倒的石碑重新竖起)。 中华民国20年(1931年)在前殿增盖
3间泥草房为老爷殿。 娘娘庙内供有倒坐观音圣母、眼光菩萨、子孙娘娘石雕像和泥塑像,四
壁绘有彩色的二十四孝图。庙内常住道士 4至7人,有庙田585亩,信徒29人。中华民国初年,
三井子(今绥棱镇)建有玉清宫。1936年后,兴农镇、绥棱街和阔山等地都有道教活动。玉清宫
住持道刘海明,天乙宫住持道赵海,阁山铁庙住持道孙楞阁。共有道士10余人,信徒43人。
维持活动的费用来源于募集和“化缘”。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和七月十五庙会为
道教活动的盛日。赶庙会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往来不绝,有唱戏的、卖艺的、摆摊的,热闹异
常。在神前祈祷的人中,有为生儿育女的,有为子孙长命的,有为求医治病的,有为消灾免祸
的,有幼童倒骑驴跳墙的等等。住持则趁此时机收取许多钱物。每年冬季运木材季节,上下山
的行人和车辆都到铁庙叩拜,以求顺利。
1945年从外地来了李老道和丁老道,信徒增加到58人。1947年铁庙的孙楞阁出走。1956年
道士张明学、孙克清(1980年病死)等 7个道士在阁山乡黑马刘村附近建起两问房的庙宇,叫玉
清宫,供“三清”牌位。1968年玉清宫刷新庙宇,要再塑金身,先泥塑了狐仙像。一时鼓动起
了300余人,影响不小。“文革”期间,庙宇被扒,信教者停滞活动。
佛 教 中华民国 3年(1914年)佛教始传入境内。在上集镇西南街(今上集小学北侧)建两
层殿14间房,叫老庙,亦称青云寺。明常、明月任住持和监院,有和尚 4人,信徒20余人。伪
满时期,青云寺的住持是照源,有和尚5人,信徒27人。1945年有施广等和尚5人,信徒29人。
1947年青云寺殿房拆除,砖木修建了三区政府办公室。和尚销声匿迹了。
伪满时期在绥棱镇西南街(今三小学前)建有五间正房和三间厢房的姑子庵,俗称姑子庙。
正殿内供有观音菩萨、如来佛等小铜像。庵内有尼姑三人。信徒20人。1947年随着“土改”运
动的发展,庙内佛像被取走。佛教活动停止。
基督教 中华民国6年(1917年)绥楞县基督教开始活动。在绥楞镇和上集镇内各设教堂1处,
长老袁趾磷负责组织两地的教会活动。顾牧师由哈尔滨市到绥楞来传教,发展教徒。绥楞基督
教属信义会派,教会内有执事 4人,信徒71人。1936年后,上集镇基督教活动频繁,在东北街
有三间瓦房教堂,长老刘汉臣和 1名牧师活动于上集、绥棱两地,有教徒百余人。1948年绥棱
镇东南街有 5间教堂,执事刘子兴,教徒72人。1957年绥棱镇传教士王春明被错带上右派帽子。
1964年社教运动后,绥棱和上集基督教活动日渐减少。1978年县委统战部对基督教进行全面调
查,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执事刘子兴,传教士王春明仍然虔信宗教,但因年老体弱而
停止活动。1979年,人民政府为王春明摘掉了右派帽子。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兴农镇和上集厂各有 1处清真寺,
教长有王福清等 3人,教徒14人。1935年后,绥棱县有回民17户,分布在绥棱镇、上集镇、阁
山乡和双岔河乡。绥棱镇清真寺教长张竟轩;上集镇清真寺教长钱德旺 (毕业于北京市通县阿
文学校)。教长都兼阿訇。1945年一、三、五、七区共有回民40户,伊斯兰教徒173人。回民的
婚姻、丧葬、礼拜、节日、念清真、斋戒、纳天深、宰牲等均按教规执行。大型的宗教活动是
一年一次的“开斋节”。1947年后上集镇的清真寺被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绥棱镇的清
真寺被造反派毁坏,伊斯兰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宗教教派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