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三章 习俗
第一节 衣食住行
服 饰
中华民国年间,民众多以家织布和土布为衣料。农民的衣着为粗布短衣,多是白色或自染
的青、蓝、灰色。几经翻新补制,身多补丁。男子习惯剃光头,夏戴秫秸草帽,冬戴狗皮帽头
(前后两小耳,左右两大耳),穿靰鞡,打裹腿。上了年纪的喜欢穿大脸傻鞋。姑娘梳长辫儿,
系红头绳,已婚妇女梳疙瘩髻。扎耳朵眼,戴坠子、钳子(耳环)。穿偏大襟短衣或长衫,裹脚,
穿民妆鞋。
乡绅富户以绫罗绸缎为衣料,男子穿长袍马褂,留分头或背头,戴礼帽。冬戴三耳獭皮帽,
穿狐、貉轻裘,靴式棉皮鞋。女子梳发髻,插金银龙凤簪,戴金玉耳环和金银镯子。穿偏襟镶
边长袍,冬穿皮袍。三岁缠足,穿民妆鞋。政府官吏,多穿中山装,也有的穿长袍马褂。
伪满时期,一般公务人员穿协和服,戴协和帽或战斗帽,祭祀时多穿蓝长袍青马褂。青年
和富人多穿西服,着革履,冬穿呢面皮领大氅。妇女穿丝绸旗袍,烫发,穿高装丝袜,高跟鞋,
冬穿戴手笼的皮大氅。广大贫苦农民则与此成鲜明对比,一般的穿更生布衣服,有的穿麻花被
面的衣服,有的甚至披麻袋片。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多以咔几、华达呢、灯芯
绒为衣料。衣服有对襟便装、中山装、学生服、工作服、夹克等。妇女一般不穿长袍,梳短辫
或短发,冬季男女都穿棉大衣,皮棉鞋或布棉鞋。近年来,人们逐渐以纯毛、混纺、涤纶、的
确良为服料。男女穿西服者日趋见多。女装增加了各色丝绸套衫和运动衫。冬季多穿呢上衣或
呢大衣,羽绒服和毛皮大衣。
饮 食
建国前,民众以小米、玉米查子、玉米面为主食。白菜、土豆、角瓜等蔬菜为副食。逢年
遇节,食用少量的大米、面粉、猪肉、粉条和豆腐。家家都要吃饺子,农村有做豆包、蒸粘糕
的习俗。乡绅富户常年食用大米、白面、猪肉、鸡、鱼、蛋。绥棱县结冻期较长,每年人们都
要贮藏白菜、土豆,用大缸渍酸菜、晒干菜以备常年食用。
1949年以来,居民饮食中的面粉、大米逐年增加。白菜、土豆、粉条、豆腐是主要副食。
猪肉、鸡、鱼、蛋类已成常用食品(过去只有年节才能杀猪、宰鸡)。在城市中贮秋菜数量近年
来有所减少,因为冬季里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数量越来越多。
住 房
解放前绥棱县的乡绅地主多修建三合院。正房五至七间大草房,两侧有厢房,东厢是伙房
(雇工宿舍),西厢是仓库,围以土垡子院墙,称某某窑。如宋家窑、冯家窑等,较富裕的一般
住三间泥草房。穷苦民众多租住地主的小马架或泥草房,常有三间房四家住的,门窗糊纸,以
麻油或豆油油好。地主、富户的纸窗中间镶玻璃,屋内有土炕,也叫火炕,有南北之分,炕上
铺秫秸席子。城里的富户住青砖瓦房或“一面青”草房 (正面砌青砖、山墙和后墙用土坯或拉
核)。门窗全镶玻璃。
解放后,城乡建房逐年增多,住房条件有所改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
砖瓦房日趋增多,城镇居民多住砖瓦房或楼房,为一户住两屋一厨或三屋一厨,装上了暖气设
备或±暖气。
行 路
清末,民众外出靠步行,官宦乡绅外出骑马、坐骄,冬天也有坐马爬犁的。
民国年间,平民外出仍以步行为主,远行坐花轱辘车,冬季坐马爬犁。有钱人外出骑马坐
马车。伪满时出现自行车,出远门多乘火车。
建国后,近途骑自行车和坐马车,远途则乘火车或公共汽车。80年代自行车遍及城乡,摩
托车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