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嫁丧葬

第二节 婚嫁丧葬



  

  婚 嫁

  1949年以前,封建的婚姻盛行。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一是“门当户对”
依财势的买卖婚姻。这种封建包办的买卖婚姻,产生了逼婚、骗婚、纳妾、童养媳等弊端。以
逃婚、殉婚等形式抗婚的现象屡有发生。汉族俗重早婚,男女未成年就嫁娶的甚多。

  男女婚姻大事须经媒人从中说合,由父母作主,定亲男女不能见面。

  穷人家子女成婚只要双方家长同意,即查历书,定日迎娶。婚礼仪式简单,只须男女双方
拜天地。

  乡绅富户的子女成婚,双方父母同意后,交换男女庚帖,上书男女生辰八字,然后找算命
先生按男女生辰的天干、地支和属相进行合婚。合婚后就定下相亲的’日期,叫“相门户”。
女方开出财礼单子,多是要首饰、衣服、猪、酒、银子等物品,都是双数。媒人则从中往返说
合,几经讨价还价才最后定下来。彩礼有用实物的,也有折合成现钱的。男方准备好彩礼,由
媒人引导,一行数人到女家“过小礼”。过了“小礼”亲事就定下来了。结婚前要请人慎重地
选择“黄道吉日”,定出迎娶日期后,男方要把原来商定的彩礼:衣物、钱款过齐,即过大礼,
女家才允许结婚。

  婚礼操办三天。第一天“响棚”,雇请鼓乐班在大门外吹奏喜乐,搭灶、杀猪准备酒席,
扎骄车,撒请贴,来的亲友都要拿钱、物“随礼”。客人多的人家,还要在院内搭席棚招待客
人。第二天“走轿”。新郎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披红戴花,先到祖坟去祭奠,然后到至亲属
好友家拜访,请长辈上坐,铺上红毯,叩头礼拜,长者要给钱,谓之“压腰钱”。迎亲时新郎
骑马走在前头,有6至8名青年男子骑马陪同,叫“对子马”。前有大锣开路,后随三辆大车,
第一辆有 2人打锣,2人打灯笼,2人挟红毯;第二辆坐着吹鼓手,第三辆是骄车。骄车以新席
为棚,悬铜镜,配以彩布、花束,车内坐一懂礼节,能说会道,儿女双全的老太太,名日“娶
亲婆”。有钱人家常有数辆车跟随,簇拥骄车前往。到女家后设席款待,留住宿。如果女方离
男方过远的,女方则将新娘、送亲人送到男方附近屯子,找一亲友家住下,叫作“打下处”,
男方即来此迎娶。第三天“正日”。新娘身着红衣,脚穿绣花鞋,头梳坐髻,罩上蒙头红,由
新娘的哥哥抱上轿车,谓之“抱轿”。轿车前坐一新娘的弟、侄辈小男孩“压轿”,“娶亲婆”
陪新娘坐在轿内。迎亲车为抢良辰吉时,通常要起大早。迎亲队列整齐,鸣锣开道,提灯前导,
鼓乐声中新郎骑马前行,新娘乘轿随后。新娘由伴娘(未婚姑娘也叫“管小饭的”)与娶亲婆左
右相挽,脚踏马鞍,走下轿车,“劳头忙的”赏给压轿人钱,一帮姑娘到轿前,先让新娘抓一
把“福钱”,再给新娘兜一把斧子,同时递给新郎新娘每人一个“保命壶”, (酒壶内盛高梁,
糊以红纸), 两壶用红绒绳相连,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红绳牵定,步履红毯,走到“天地桌”
前。天地桌上放供品,焚香点烛,并放一个斗,内装高梁,上插一杆秤,放一面镜子。新人双
双在天地桌前拜天地,然后由新郎导入洞房。入了洞房双双面南坐在炕上“坐福”,坐完福,
新郎下炕拜席(和女方亲友见面敬酒)。女方送亲姑娘(管小饭的)用离娘肉包“子孙饺子”。男
方家大摆宴席款待宾客,叫“正席”。

  席后,新人“上拜”,吹鼓手高奏礼乐,两新人跪在红毯上,尊长按次序坐在摆好的坐位
上接受礼拜,受头者要赏给新人钱、物。洞房花烛夜,要吃“长寿面”,找个全命人 (有父母
儿女的老太太) 给铺被,被里要放枣、栗子、葱和斧子,预示早立子,聪明有福。晚上,闹洞
房,和新人年岁相仿同辈年青人,聚集在新房里,唱歌跳舞,诙谐欢笑,很是热闹,夜深散去。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妻携带礼物,回娘家串门,谓之“回门”。

  解放前,寡妇再嫁被认为是可耻的,迎娶的仪式非常简单,没有轿车,不叫办喜事,叫接
寡妇。接娶时娘家不许走门,要走窗户,男方也不举行仪式,只拜天地就算结成夫妻。

  伪满时期,城市里逐渐改为所谓“文明结婚”,减少了一些迷信活动。在农村仍然是旧的
传统仪式。在彩礼上,都把猪、酒、银子改成现钱,彩礼多为女方父母留下。“文明结婚”仪
式简单,一般的在公共场所或自家院内,有的在饭店设礼堂。请有名望的人充当证婚人,媒人
为介绍人,男女方家长为主婚人。随着音乐声新郎、新娘在男女宾相簇拥下走入礼堂。青年男
女亲友向新人抛撒五谷粮和彩纸片表示祝贺。礼堂正面放一桌,证婚、主婚人等依次就坐,新
人由宾相陪同站在证婚人对面桌前,司仪人高声司仪,先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然后新郎、
新娘交换礼物,多用首饰、手表之类物品。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讲话,来宾致贺词,新人
致答词。新郎新娘向主证婚人介绍人,来宾三鞠躬,最后新人互相行三鞠躬礼,结婚仪式完毕,
接着大摆酒席宴请宾客,晚上也闹洞房。

  1950年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完全废除了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旧制度,男女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结婚时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在结婚仪式上提倡破旧俗,树新风,都以
糖果、香烟、茶水等物品招待来宾,有些单位或团组织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旅行结婚,即履
行结婚登记手续后,男女双方去外地一游,摄影留念。但仍有个别人家办婚事时大操大办或接
彩礼。

  婚事新办 1981年 3月,县委、县政府、总工会、团县委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婚事新办。
6月,农机科团委为两对青年举行结婚典礼仪式,是本县历史上第一次集体举行婚礼。同年9月
27日,总工会和团县委在影剧院为城内十对青年举行结婚典礼仪式,县委书记刘成果到会讲话,
为新郎、新娘题写对联:“有情人终成眷属,办喜事移风易俗”横批为“比翼齐飞”。28日总
工会和县委工作人员带领新婚夫妇赴哈旅游,受到团省委负责人接见。

  1981年10月,泥尔河公社和阁山公社也先后为新郎、新娘们举行了集体婚礼。

  丧 拜

  解放前,由于贫富悬殊,致丧仪式差别极大。人死后全施行土葬,有钱人用落叶松、红松
做棺材(寿木),规格有三五(三寸梆,五寸天)、四六、五七、六八等。棺材外边涂以红色或黑
色,以赭色为多,还有彩绘云水花鸟图案或“二十四孝”图,称花头料子。贫者往往用白茬棺
木或四块扳(狗碰),还有的用旧木柜、炕席、秫秸卷尸,草草埋葬。富有者,请僧道诵经超度
亡灵的叫出经殡,耗资最大的是停尸七七四十九天,叫出礼殡,一般停尸三天或七天的叫出小
殡或大殡。

  死者在临死前,要由亲人给净面、洗脚、穿戴备好的寿衣,寿衣讲究多少件,层层套上。
不等咽气就抬到预备好的“排子”上,死后将脸用纸盖上,腿缠白线,左手拿打狗干粮,右手
拿打狗捧。在烟囱附近,有人读完“路引”,长子“指冥路”。死者头前放灵牌、香炉、油灯、
供品、丧盆(瓦盆烧纸用)和一碗“倒头饭”(碗中插三根缠棉球的筷子)。全家都穿孝服,以粗
白布做长衫,腰扎麻绳,戴白布孝帽。同时用白纸剪成纸条,根据死者年龄外加两张 (天一张,
地一张) 悬挂在大门旁,谓之椁头纸,就是此家死人的一个标志。亲友闻讯都来吊祭,有拿香
纸,有拿挽幛或挽联的。丧主根据关系亲疏,向亲友撒放白布条或孝衫、孝帽等谓之“撒孝”。
人死以后,立即由一老者提灯笼、水壶前导,家属随后,边走边哭,早、午、晚三次到土地庙
去“报庙”,也叫“送浆水”。围庙转三圈,即返回,归途不哭。丧主要雇扎彩匠做扎彩,或
到扎彩铺去买现成或定做。就是用彩纸、秫秸等扎成各种物品、家畜、房屋等形象,一般的都
要扎车马、两个小孩,稍富人家还要扎金山、银山等,富贵人家则无所不扎,如房屋、楼阁香
亭,内部摆设齐全。

  停尸半日后,按阴阳先生指示时辰将死者放入棺内叫“入殓”。入殓要以布幔遮天不使日
光直照尸体,由孝子捧头,家属抬两侧将尸体放入棺内。然后死者子女用棉花蘸烧酒或白水,
擦洗死者的耳、目、口、鼻,谓之“开光”。此时,子女、亲朋可最后一次瞻仰遗容,随后即
盖棺“煞扣(即钉棺盖)”。煞扣时子女们跪在棺前喊“躲钉”,全家老小围棺痛哭。

  死后第三日正午,举行“送行”仪式。孝子拖扫帚一把,上覆“椁头纸”,亲友搀扶前行,
家族、亲友每人手持三柱香及扎彩随后缓行,鼓乐吹打于后,到土地庙时,绕庙三匝,然后将
扎彩车马套上,将椁头纸、扫帚置车上,点火焚烧椁头纸象征死者灵魂,已乘车到另一个世界
去了。孝子先指明路——西南大路,然后跪送,家属啼哭,亲友默哀,直至扎彩等烧成灰烬。

  将死者棺椁送到墓地埋葬叫“出殡”。从“送行”到“出殡”,有钱人家可停放五七 (85
天)、七七 (49天),穷人家送行后就出殡。出殡前要举行“辞灵”仪式,孝子、家族、亲友等
到灵前焚香叩首向死者告别。起灵时,孝子扛灵头幡跪于棺前,将丧盆顶于头上。然后站起将
丧盆摔碎。棺材由二十四杠或四十八杠抬送坟地,去坟地路上,由一人在前头撒“买路钱”,
孝子扛灵头幡前导,子侄辈跟随,不时给灵柩叩头,家属亲友随后恸哭,出屯为止。到坟地在
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四角各放一个馒头,将棺材按方位放置穴中,将五谷囤 (一般由死者之婿编
扎)、浆水缸、倒头饭、长明灯放在棺头, 将灵头幡放在棺上,待孝子扔第一锹土后,众人埋
成圆形坟包。埋后焚香烧纸撒酒进行祭奠。众人返回时在进院前要吃点食物或喝口酒,然后设
席招待亲友,至此葬礼完毕。三天圆坟,家人亲友去祭坟,烧纸奠酒,将坟包培好,用三棵秫
秸弯成“Ⅱ”形插在坟顶上,中间稍高,上用红布条串成的铜钱挂,叫“上挂”。死后七天、
三七、五七、百日、周年都要墓祭。百日期满除孝服,三周年大祭,并将死者名讳写在家谱上。
夫妻都死了,后死者和先死者要合葬,俗称“并骨”。

  解放后,破除了封建迷信,葬礼一切从简,一般死者当天或第二天就下葬。1967年人民政
府提倡火葬,县城东郊建成了火葬场,火葬代替了土埋。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安放在火
葬场,也有深埋的。社会名人或干部死后,多举行追悼会,单位或个人送花圈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