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安达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地理位置在东经124°53′—125°55′,北纬
46°01′—47°01′之间。周围与青冈、兰西、肇东、肇州、大庆、林甸 6个市县为邻,总面
积3 586平方公里。隶属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下辖2镇、17乡和 3个畜牧场。全县14个民族,总
人口42.6万。

  早在新石器时代,安达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这里留下了


迹。辽、金时代开始有人类定居。元初属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清封其后裔为
贝子,统领杜尔伯特旗。清朝进入中原以后,关外三省被定为“国家肇兴之地”,实行封禁不
许开垦。

  19世纪末叶,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打开杜尔伯特旗大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杜尔
伯特旗境内谙达店附近兴建安达站。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境内放荒招垦。光绪三十二年,
清政府批准设置安达直隶厅。民国 2年(1913年)厅改县。安达即谙达,亦作安答、按答,为满
语安他卡转音,意为宾客、伙伴。蒙语、鄂伦春语皆用之,意为朋友。

  安达县设治至今,已有79年历史,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东北沦陷(伪满洲国)、中华人民
共和国 4个不同历史时期。解放前,虽经历代开发建设,仍未改变安达县“地旷人稀”的荒凉
状况,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46年 3月安达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在贫
困的土地上重整家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过近40年的努力,安达县出现了工厂林立,
商业繁荣,地肥粮多,草丰牛壮的可喜景象。

  早在人类活动以前的中生代,这里就形成以安达等地为中心的内陆盆地—松辽盆地。经过
1.4亿年的漫长过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平原地貌。受多种营力的作用, 安达地区平缓的地面
以下沉积着从第四纪到侏罗纪的新老地层,其间储藏着水、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受古老的盆
地地形的影响,境内无江无河,水不外泄,呈自然闭流状态。地貌为单一平原型,海拔高程介
于132—212米之间,东部属高平原区,西部属低平原区。境内垄岗土丘与湖滨低地相间分布,
微地形变化较大,鬃岗隆起地段多被开垦为农田,低洼地带形成天然草原与泡沼。

  安达县所处地理位置,决定当地气候特点。地处北温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年平均日照
时数 2 819.4小时,太阳辐射量为125.77千卡/平方厘米年,有效积温在2 600℃—-2 800℃之
间,无霜期 140天左右,基本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受亚欧东缘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季长时间
受极地大陆性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只有3.2℃。年降雨量
为441.4毫米,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3.7倍,属半干旱地区。受季风环流和狭管效应影响,春
秋两季盛行西南、西北大风,常在春夏之交发生旱灾、风灾,夏秋之际出现涝灾。

  20世纪初,中东铁路西线安达站建成后,由于交通便利,商贸市场发育较好。虽然农业不
太发达,但随着垦民的增多,物资交流频繁,商业显得日渐活跃,逐步形成了安达贸易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盐碱洼地免征捐税,获利容易,安达出现了熬盐、熬碱手工业。从民国4年(1915
年) 开始,安达站市面已渐次发达,至民国14年,商贾云集,市房林立,生意兴隆,大小商号
逾千家,成为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之间的新兴商埠。以后,国内外大批粮商云集安达站,境内有
粮栈34家,资本总额达91万元(大洋);日、俄、英等11家外商在此设立洋行。至民国18年(1929
年),安达站共运出粮谷251万吨,其中以小麦、大豆、豆饼为大宗。素有“填不满的安达站”
之称,成为安达解放前的兴盛时期。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安达县的殖民统治和
经济掠夺,安达工商业日渐衰落。至解放前,百业凋零,市场萧条,工厂倒闭;所剩商业店铺
有店少货,市面破烂不堪。从1946年安达解放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
共同努力,安达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城市工商业又兴旺发达起来。工业已从单一的粮食加工业
发展成为门类较全的体系,形成以食品、纺织、化工、建材、机械五大行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全县已有轻、重工业 168家,主产品超百种。有27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1977年,工业总产值
突破1亿元大关。1984年,上升到1.8亿元。是1949年的142倍。

  解放初,商业处于瘫痪状态。解放后,在粮食储运公司、西满贸易公司等公营商业壮大的
同时,私营商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将37个行业、358 户私营商业改造成为公私合
营的合作商业,国营商业建起了百货、五金、医药、煤建、食杂、木材、花纱布等 7个专业批
发企业,市场商品销售创历史最好水平。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 503万元。但网点少,营业
时间机关化,不方便群众。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贸比以前更加兴旺。现有国
合商业、粮食批发和农副产品采购企业17家。城乡商业网点增加到437家,个体商店1 053家。
城市商业区面积增加,延长营业时间,方便群众。国营百货商场、第二百货商店、第一五金商
店、第一副食品商店等商业企业构成了我县商业的主体。有20多种外贸出口货物远销香港和欧
洲。农贸市场非常活跃,肉蛋鸡鱼、蔬菜水果四季常鲜。全县商业购销两旺。1979年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突破1亿元,1984年达1.8亿元,非昔日可比。

  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建设步伐加快。60年代安达兴建地级市初期,城建向东、北、西
三面扩展,为安达未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安达大力弥补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市政建设带来的损失,开始重新规划,重新构蓝图。1984年,城区扩大
到21平方公里。修整黑色路面 8.7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线62万延长米,排水管线15万多延长
米。正阳街两旁绿树成荫,丁香吐艳;高楼耸立,市房宽敞。市民人均居住面积达5.14平方米。
铁路跨线桥,人行天桥的建成,缩短了道东、道西间的距离。昔日,“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
泥”的 7平方公里土城小镇已成为历史的痕迹,一个清洁、文明、充满朝气的新兴城市展现在
人们面前。

  松嫩平原的适宜气候和平缓的地形为本县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古代夫余人就认识到此地平敞“土宜五谷”。辽金时代,农业已渐次发达。清朝于康熙七
年(1668年)“废除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后,此地被封禁,土地荒芜,农业消失。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开始招民开垦。初期开荒一律免征捐税,农业开始发展。但由于多年封禁,土地瘠薄,
加之采用陈旧的耕作方法,基本上是广种博收,粮豆产量每垧只有2石(约31公斤/亩)。到民国
14年(1925年)前后,土地变熟,粮豆每垧已达3.5石(约54公斤/亩),农业已有较大发展。东北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实行粮谷出荷”政策,以1元钱预付款定购100公斤的粮食,进行最大
限度的掠夺。日伪统治的14年间,农业生产陷于停滞状态,濒临破产。农民吃穿皆无,生活极
其贫困。解放后,安达县于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全县农民平均分地
9.5亩。在党的领导下,翻身的贫苦农民当家做主,建立村、乡政权, 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农
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府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改革传统耕作方法,
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49年,粮豆亩产达66公斤(可比口径),
1966年达到84公斤。“文化大革命”10年间,农业学大寨,实行“大寨工分制”等形式,加之
“左”倾错误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受到挫折。粮食产量不稳,总产不高,粮豆亩产一直徘徊在
60—100 公斤之间,农民生活改善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
势,扬长避短”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济发
展方针,逐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主要发展高产玉米,经济作物突出
发展高糖甜菜。通过一系列调整改革,农业生产出现新的局面,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84年,
突破200公斤大关,达到203公斤。年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00元上升到431元,是1958年的 8倍。
全县农民终于实现了“勤俭人家庆有余”的多年愿望。

  地处世界奶牛带上的安达,奶牛业闻名遐迩;得天独厚的天然大草原,是安达特有的资源
优势。这里的羊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发展牧业生产的理想条件。若从元初的游牧业算起,
安达县已有 700余年的牧业史。元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的游牧区。至清末
没治时,此地尚有马10万匹,牛4 307头,羊1.4万只。中东铁路通车后,许多俄国人到此饲养
奶牛,加工乳制品。伪满期间,安达羊草称为“世界甲级羊草”,在萨尔图一带办起几处以饲
养奶牛为主的小型牧养场。伪康德 7年(1940年),牛瘟流行,使牧业元气大伤。解放后,牧业
主要是发展马、牛饲养业,用以解决农业畜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奶牛
在养殖业中作为一个分支被分离出来,加以重点发展。东北行政委员会、黑龙江省政府、松花
江专署、安达县政府先后在萨尔图等地办起畜牧场,养马同时饲养奶牛;把 866个奶牛户组织
起来,集体经营;买下回国苏侨的一批奶牛,放在国营牧场饲养,从而壮大了集体奶牛群。到
1959 年,全县奶牛场发展到5处,奶牛存栏达万头。1965年恢复安达县时,由于受三年自然灾
害影响,加之萨尔图等地划归安达特区,奶牛存栏由1962年的1.2万头减少到7 423头。“文化
大革命”期间,以粮为纲,农民饲养奶牛被限制。10年间,全县奶牛存栏数一直在 6 000头左
右徘徊。1978年以后,县委确定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奶价,扩大饲料供
应,厂家增设鲜奶收购网点,出现国营、集体、个体齐头并进,大养奶牛的新局面。至1984年,
奶牛存栏达到 2.1万头,居全国县级之首,成为全国以奶牛为主的重点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县
奶牛高速发展和“清一色”的中国黑白花优质牛群,引起了国内外畜牧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畜牧业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育种经验;联合国及荷、澳、美、日等 8
个国家派团前来考察并协助建设,从而推动了安达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奶牛业的兴旺带动了乳制品工业的发展。1956年,引进苏联设备建起日处理鲜奶 100吨的
安达县乳品厂,是全国第一家生产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的厂家。生产的“红星牌”奶粉销往国
内外。现在,全县拥有 5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加工鲜奶340吨。其中:日处理鲜奶200吨的黑龙
江乳品厂引进国外80年代先进设备,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与其姊妹相称的安达县
乳品厂生产的“红星牌”奶粉,1983年荣获国家银牌奖(国内未设金奖)。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
会上,“红星牌”、“华丹牌”(黑龙江乳品厂生产)奶粉分别荣获金牌和银牌。

  安达县畜产品乳、肉、皮、脏、骨、毛、血、角的综合加工利用,前景广阔。

  随着工、商、农、牧各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出现了
喜人的景象。解放前,“富人孩子读书,穷人孩子放猪”。1948年土地改革以后,党和政府办
起了各式各样的学校,让翻身农民子女上学读书;开展冬学、识字运动,千方百计地使处在第
一线的工人、农民摆脱文盲。1949年,全县办起小学172所,在校学生1.2万名。1984年,全县
有中小学校229所,教职工4 696名,学生 7万名。城乡工农子女大都进入小学、中学或大学学
习,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30多年来,全县教师辛勤工作,为国家中、高级学校输送1 758名
合格新生,为全县各条战线培养了建设人才。全县各类教育均列全省教育之前。

  20世纪初,安达站建的铁路俱乐部是俄国人娱乐场所。民国16年(1927年),安达县修建花
园,县知事洪国璋因在花园娱乐被罢官。伪满利用娱乐活动宣传“王道乐土”,进行精神侵略。
解放前安达人民无娱乐场所也无心娱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置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
以后相继兴建新华书店、图书馆、影剧院、展览馆、人民公园。60年代初,文艺有京、评、话
剧和歌舞、曲艺、马戏 6个专业团体,经常到石油会战前线为工人演出。俱乐部处处可见,农
村有电影放映队。1965年市变县后剧团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剧团只演 3个样板
戏,红卫兵跳“忠”字舞,文化活动内容单调枯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视机、录放
机增多,文化生活普及到家庭,电影、戏剧场所上座率下降。书画及摄影展览、春节秧歌、元
宵节灯展等活动增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体育活动在解放前仅限于几所学校,且项目不多。解放后体育活动开始普及。60年代建起
容纳千人的体育馆,70年代新建 400米跑道的运动场。业余体校培养了一批素质较好的运动员,
并在国家、省级、地级等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体育活动项目的增多,推动了全民性体育运
动的开展。每天早晨,马路上长跑的、广场上做操的、公园里练功的日益增多。中老年人喜欢
运动,青年爱跳迪斯科。近年来,科研机构增多,全县有各种科研所16处,形成了县、乡、村
科技网络。参加科研的人员达4 500多人。科研成果已有351项,其中,“万亩甜菜丰收综合技
术”、“中国黑白花奶牛繁育”、“速溶奶粉”等 9项成果受到省政府嘉奖。目前,依靠科技
振兴安达的活动遍及城乡,“科技兴市”的战略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在安达县的活动较早,安达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26年 9月,中共
北满地方委员会(中共北满地委)派袁士辰等 2人到安达站与李天松一起开展地下活动。以后相
继建立安达站党小组、党支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安达站搬
运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反对工头延长工时和降低工薪斗争,影响了中东路西线地区,满沟
(今肇东)、对青山、昂昂溪等站的铁路工人先后响应,举行罢工。在“九·一八”事变前夕,
共产党人黄吟秋来到这里,进行地下活动,并在青年学生中建立共青团组织CY支部。在抗日烽
火席卷东北大地的时候,黄吟秋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恢复了中共安达站支部,后升格为
中共安达特别支部(特支)。中共安达站支部成立后,吸引了安达籍的北平大学生丁济阳、李克
诚、刘乃风和当地的丁秀忱、刘永兴等人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开展“团结一致,抗日救国”
的宣传活动,领导人民抗日救亡。为抗日义勇军提供日军和伪军的军事情报,策反伪军倒戈,
在义勇军内部发展党员,为抗日联军输送力量、培养骨干。通过一系列活动,鼓舞抗日军民志
气,打击日本侵略者气焰。在敌人白色恐怖严重时,特支成员化整为零,继续坚持斗争。在抗
日斗争中,许多优秀党员、安达人民的好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丁济阳、李克诚等人在日
本宪兵的刑讯场上,坚贞不屈,英勇顽强,壮烈牺牲。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53年,
中央人民政府为丁济阳颁发了《烈士光荣证》。安达县人民在3年解放战争和3年抗美援朝保家
卫国战争中,先后有 1 900多人参军,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不怕流血牺牲,为人民杀敌立功;
全县出战勤3 000多人,随军转战,送弹药、运伤员。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全县有1.3万名青
年应征入伍,保卫祖国。60多年来,有353名安达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国捐躯,383人负伤致残。
全县人民将永远怀念革命烈士,真诚爱戴复员、退伍军人和人民子弟兵。

  安达人民具有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1960年初,在安达市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等地发
现了大油田。国家调集了全国各路石油建设大军4.5万人汇集安达市,会战于萨尔图油区(今大
庆油田)。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 主、副食品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供
应十分紧张。吃着代食品的安达人民,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一切为油田建设让路,一切为油
田生产服务”的口号,万众一心,顾全大局,象当年对待子弟兵一样,爱护广大石油工人。全
市从市长到市民,人人为油田出力,人人为油田做贡献。会战初期全市人民腾出民房16.1万平
方米,安置了 3万多名职工和900余户家属;出动4.3万个劳动力,盖起“干打垒”房屋24.4万
平方米。全市人民在粮食、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把缩减下来的 123.8万斤粮食和供应的棉
花全部送往油区;1 万多名妇女到会战前线,为石油工人洗衣做被,缝制防寒用品。政府还指
令性地安排部分公社农民弃粮种菜,派购生猪、禽蛋等,保证了石油工人的副食品供应。在艰
苦创业的岁月里,安达人民与石油工人建立了鱼水深情。许多农民一家三代挤在一起,尽量让
出房间给工人居住,有的甚至3间房屋住5户,一住就是四、五年,且非常和睦,亲如一家。当
年王进喜住在安达市马家窑,每天啃凉窝头,一连几天不睡觉,安达人民敬佩他,送他一个
“铁人”的称号。从此,“铁人”精神振奋全国。安达建市初期,全市人民在“铁人”精神的
感召下,积极支援油田建设,做到了占耕地给耕地,占草原给草原,占房扒房,占道改道,有
的甚至整屯动迁。为油田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中国石油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安达人民带来了涝、旱、风“三害”。近百年来,“三害”严重困挠着
安达人民,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解放前,历代统治者面对“三害”望而生畏,束手无策。解
放后,勤劳勇敢的安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与大自然展
开了英勇搏斗。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打井治旱、挖沟排涝。1958年全县掀起农田水利建设
高潮,城乡出动数万人,打井百余眼,挖沟 294公里,修水库、塘坝15处。由于缺乏科学论证,
仓促上马,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尽管如此,安达人民这种敢于战天斗地,力求改造大自
然的美好愿望是值得称道的。60年代安达人民初步治理卧里屯、老虎岗、吉星岗、大同和太平
庄 5大涝区,开挖120公里长的安肇新河;将王花泡、中内泡、兴隆泡、老江身泡改造成为4座
蓄洪区。70年代初,安达县治涝工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涝灾明显减弱。1976年以后,兴建41.8
公里长的引嫩干渠(今任民引渠),建成蓄水量近亿立米的燎原、东湖两座水库和与其配套的输
水系统,缓解了安达县水源紧张的局面。为防御风害,安达人民从50年代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多次受到国家林业部嘉奖。1978年以后,政府重新制定造林规划,加强管理。实行
田、路、林、渠综合治理,抗御风灾,美化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田水利建设步
伐的加快,城市交通、通讯、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进步。30多年来,安达县境内从
无河到有河有水,从自然闭流状态到滞洪调蓄状态,安达人民改造了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近百年来,安达这块黑土地养育了安达人,安达人也为这块美丽的土地倾注了自己全部的
光和热。特别是解放后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达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艰苦奋斗,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适应本身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成为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
展的驱动力。今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42万安达儿女必将沿着前人的足迹,团结一致,
开拓进取,满怀信心地奔向更加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