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县名考述
第四节 县名考述
一、考证
(一)县名由来
1、中东铁路修建之前,杜尔伯特旗境内有谙达店。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黑龙江舆地图》中,呼兰—齐齐哈尔大道南道过杜尔伯特旗境,
道上标有“乌丹—东克什克—喇嘛店—谙达店—索克图—沁克店”。《黑龙江》中记载与此相
呼应:“呼兰—齐齐哈尔大道,此路通过本县(指安达县)东北部,在县内分南北二道。”南道
各地距离:齐齐哈尔至烟筒屯43(俄里,下同),至东克什克40,至喇嘛甸20,至萨勒图20,至
安达甸(店)25,至琴克甸(店)25。
2、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横穿杜尔伯特旗境, 在当地设站时,因附近有谙达
店,取名安达站。
据民国 6年安达县公署上报黑龙江省的《安达县关于通志查报书》记载:安达“命名之义
以县城西南60里,昔有姓安名达者在该处开设小铺。中东铁路告成后,设站于此,名为安达站。
故设治以安达命名。”
3、本县设治时,因境内有安达站,取名安达厅。
据民国2年(1913年)《安达县志》记载:“程德全将军奏准设治,因安达站日安达厅。”
(二)县名含义
1、安达即谙达,蒙古官名。
据《黑龙江志稿·地理志》:“安达即谙达,蒙古官名。”
《清史稿·地理志》:“谙达,蒙古官名,无正译。”
《黑龙江乡土志》:“谙达本蒙古官名。”
伪康德3年《安达县志》:“安达即谙达,为蒙古官名。”
2、安达即谙达,为满、蒙语,意为伙伴、朋友。
《清续文献通考》:“安达即谙达,为蒙古语,无正译。”
新《辞源》解释谙达:“满语,伙伴。清制:皇子六龄入学,选八旗武员娴熟弓马、清语
者数人更番入卫教授,谓之谙达。体制稍次于师傅。”
新《辞海》解释谙达:“蒙古语、满语中均有此名称。亦作‘安答’或‘安达’,意为
‘朋友’。古代我国北方若干民族,当甲乙两人因交换信物而结成朋友时,即互称‘安答’。
清代在嫩江地区设布特哈总管衙门,所属官员有‘谙达’,其职务是向鄂伦春人征收貂皮并供
应所需物资。清末外地商人借用‘安达’名称和鄂伦春人进行不等价交换,由‘安达’供给猎
户生活资料,而猎户狩猎所得完全归‘安达,所有。解放后,取缔了不法商人,成立了供销合
作社,猎人称社干部为‘新安达’。”
关于谙达系布特哈总管衙门所属官员,《黑龙江志稿》有这样记载:“雅发罕(即步行)鄂
伦春有布特哈官五员分治,三岁一易,号日谙达,岁以征貂至其境。”《黑龙江外记》有与此
相同的记载。
谙达一词系蒙古语,查《元史·太祖本纪》,有这段文字:“初,汪罕之父忽儿札胡思杯
禄既卒,汪罕嗣位,多杀戮昆弟。其叔父菊儿[罕]帅兵与汪罕战,逼于哈刺温隘败之;仅以百
余骑脱走,奔于烈祖。烈祖亲将兵逐菊儿[罕]走西夏,复夺部众归汪罕。汪罕德之,遂相与盟,
称为按答(按答,华言交物之友也)。”
与此相印证,《圣武亲征录》也有记载:“汪罕可汗始与叶速该可汗和好,相称‘按答’
(原注:交物之友)。”“所以然者,由初汪可汗之父忽儿札胡思杯禄可汗既卒,汪可汗杀戮昆
弟,其叔父菊儿可汗率兵与汪可汗战,逼汪可汗于哈刺温隘,败之,仅以百余骑奔叶速该可汗,
叶速该可汗亲将兵逐菊儿可汗走西夏,复夺部众归之,汪可汗感德,遂盟按答。” (此据王国
维校注本) 谙达一词系满语,查《黑龙江志稿·地理志》方言:汉语“宾”,满语为安他卡,
蒙语为早钦;汉语“朋”,满语为古初,蒙语为奴胡尔。可见谙达、安达、安答、按答是满语
安他卡的音转或谐音,意为宾客(跟“主”相对)。
二、综述
安达即谙达,亦作安答、按答,为满语安他卡的转音,意为宾客、伙伴。蒙语、鄂伦春语
通用之,意为朋友。安达最原始的意义是交换,以物易物搭成交物之友称作安达。以后扩展为
代表人或部落之间关系的宾朋、义兄弟等。清朝,统治北方的布特哈衙门,将其派往各部族地
区征贡纳税的官员称之为牧民的“谙达”,用“谙达”统治游牧部落。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横穿杜尔伯特旗境,在当地设站时,因附近有谙达唐,
取其谐音称安达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治时,因境内有安达站, 故取名安达厅。民国2
年(1913年),厅改县,安达县故此得名。
1960年,为开发油田,安达县改为安达市(地级)。1964年,油田划出设安达特区,为了保
密,对外仍称安达市;1965年恢复原安达县制,安达市与安达县并存。1979年,安达市改为大
庆市,安达才专指安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