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场)现状

第二节 乡、镇(场)现状



  1984年,安达县下辖 2镇、17乡、3场。2镇为安达镇(见前面县城一节)、任民镇;17乡有
太平庄乡、文化乡、燎原乡、老虎岗乡、四平山乡、吉星岗乡、中本乡、先锋乡、火石山乡、
卧里屯乡、青肯泡乡、天泉乡、万宝山乡、南来乡、羊草乡、升平乡、昌德乡;3 场是种畜场、
种牛场、原种场。乡、镇设人民政府,属政权机关;场属乡级企业单位。

  一、任民镇

  任民镇地处县东北部,位于东经125°18′—125°38′,北纬46°15′—46°44′之间。
东与四平山乡、西与中本乡、东北与老虎岗乡为邻,南临东湖水库。全镇总面积为 212.3平方
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

  任民镇镇名来自烈士王任民的名字。清末,全境位于省蒙界上,东半部属黑龙江将军衙门
统辖区(以下简称省属地),西半部属杜尔伯特旗地。建厅后属西乡、南乡。民国初年改为城区。
伪康德前期属一区,伪康德 4年(1937年)属正亚街和正心村。解放后,正亚街为第五区所辖;
1946年 9月县委将正亚街命名为任民街,1951年省政府命名为任民镇(村级镇),1954年撤销后
仍为第五区所辖,1956年 4月改为任民镇;1951年10月第五区改称任民区后仍称第五区,1955
年3月改称任民区,1956年4月属永平乡。1958年9月城乡合并成立任民人民公社,1984年2月24
日改为任民镇。现镇人民政府驻西大街北侧,距安达县城32公里。

  下辖任民、永生、裕民、民富、和平、永平、工农、一心、革新、新义、合本、合利、庆
丰、春光、清民15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全镇5 539户,26 5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
其中:城区2 246户,10 358人。全镇有汉、回两个民族。清民村是回族村,占全镇人口的1.5%。
全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24.9人。

  全境属东部高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 125 260亩,占全镇总面积的
40%,人均耕地 4.7亩。田问有配套机电井180眼。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大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解放后由于经营体制不断完善、生产工具不断更新和采用科学种田的方
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390斤。

  全镇草原面积136 126亩,占镇土地总面积的43%。1979年以后,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
的步伐加快,1984年饲养黑白花奶牛826头。

  任民镇是明水一沈阳、安达一青冈、安达一林甸公路交汇点,形成安达县东部经济、文化
中心。镇内街道建筑整齐,机关、商店、工厂、企事业单位集中于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两侧。
镇办企业17个,职工 300多人,主要生产管钳、台虎钳、水泥管、铁器、农具、家具、车马挽
具、土硝等产品。1984年产值 122万元。镇内驻有县直机关派出单位35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任民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街道整齐市场繁荣。

  全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16所,中心卫生院1处,卫生所13个,电影院、文化馆各 1处,电
影放映队13个。

  王任民等五位烈士陵墓建于镇西郊明水一沈阳公路西侧。

  二、太平庄乡

  太平庄乡位于县城北部,地理位置在东径125°15′至125°30′,北纬46°44′至46°57′
之间。东北临青冈县,东接文化乡,南连老虎岗镇,西靠燎原乡,北与种畜场分界。全乡面积
19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5%。

  太平庄乡乡名源于双星村太平庄屯。60年前太平庄屯称姜罗锅屯,因地处偏僻,人烟稀少,
匪患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导致生活贫困,丧生者多。为盼望能过上“人寿年丰,天下太平”
的好日子,人们把不吉利抬不起头的姜罗锅屯改为吉祥如意的太平庄。清末,全境为省属地,
建厅后属南乡。民国时期先属东乡,后属三区。伪满期间先属三区,后属正德村。解放后属四
区。1955年太平庄地区辟为移民新村,1956年4月分为复兴、新立、新生 3乡,1958年3乡合并
组建燎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太平庄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太平庄乡。现乡人民政
府驻双阳村,距县城60公里,属本县边远乡。

  下辖双发、双阳、双兴、二村、十八村、二十五村 6个行政村,计21个自然屯。全乡居民
1 709户,7 9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40.1人,是本县人口密度较
稀的乡。居民均为汉族。

  全境属双阳河、乌裕尔河冲积泛滥低平原区,地势低洼,丰水年常有明青坡积水过境,涝
灾频繁。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丰富。全乡耕地面积58 017亩,占乡总面积的 19.5%,人均耕
地 7.3亩。太平庄乡开发较晚,黑土层较厚,土地肥沃湿润,适于农作物生长。1984年粮豆平
均亩产555斤。

  全乡草原辽阔,牧草丰盛。草原面积204 923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9%。1979年7月2日,县
革委将太平庄公社定为牧业公社。以后畜牧业发展很快,饲养黑白花奶牛 2 014头,平均每户
1.2头。

  解放前,太平庄地区没有学校、医院、工商企业。现有红梅公司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厂
和中小学校、商店、卫生院、银行、邮电等企事业单位十几家,形成了小集镇。安(达)林(甸)
公路贯通南北,每日都有与县城往来的客运汽车。如今太平庄乡农牧并进、粮畜双收,人民安
居乐业。

  三、文化乡

  文化乡位于县境的东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25′至125°44′,北纬46°44′至46°
53′之间。东与青冈县新村、中和两乡接壤,南临吉星岗乡,西连老虎岗乡,北靠太平庄乡。
全乡面积13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

  文化乡始建于1956年 4月,因境内有文化村而得名。清末,全境为省属地,建厅后属南乡。
民国年间先属东乡,后属三区。伪满先属三区,后属正德村。解放后属四区。1958年 7月并入
老虎岗乡,1962年 3月从老虎岗人民公社分出设文化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文化乡。现乡
人民政府驻刘祯屯,在明沈公路北侧,距市区公路53公里,属边远乡。

  下辖文化、大众、联合、永利、向前、前卫、文良7个行政村,1个奶牛场,计39个自然屯。
全乡居民 2 223户,12 18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91.5人。居民中
有满族14人。

  全境属本县东部高平原区,地势中部隆起,南北两侧低下。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局部可
开采到深层承压水。全乡耕地面积83 725亩,占乡总面积的41.9%,人均耕地6.9亩。文化乡为
本县重点产粮区,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开发较早,现有配套机电井188 眼,明青截流沟和任民引
渠经乡北部过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高梁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
豆平均亩产393斤。

  全乡草原面积91 978亩,占乡总面积的 46.1%。1979年以后,注重发展畜牧事业,养绵羊
2 500只,养黑白花奶牛1 342头。

  乡办企业有制酒厂、机械修配厂等。事业单位有中小学校7所,卫生院(所)7处。

  四、燎原乡

  燎原乡位于县西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08′—125°19′,北纬46°39′—46°56′
之间。东与种畜场、太平庄乡接壤,南与种牛场相连,西与大庆市萨尔图区为邻,北与林甸县
前锋乡分界。全乡面积 19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3%。燎原乡是安达县饲养北方黑白
花奶牛较早、发展规模较大的牧业乡。燎原乡乡名源于燎原公社社名,“燎原”为“辽原”的
谐音,因地方草原辽阔而得名。清末年间属杜尔伯特旗地,建厅后属西乡。民国年问先属东乡,
后属三区。伪满前期属三区,后属正心村。解放后属四区,1955年为个体奶牛户组成的新兴奶
牛场,1957年改为地方国营畜牧良种繁殖场,次年并入燎原公社,1962年从太平庄公社分出改
为集体所有制的燎原畜牧社,1976年改称燎原牧场,1983年12月改为燎原乡。现乡人民政府驻
安达镇铁西南一道街。

  下辖朝阳桥、三岔河、黑鱼泡、青龙河、向阳山、八里岗、红旗7个行政村,计7个自然屯。
全乡居民1 424户,6 25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8人,是全县人
口分布较稀的乡。居民中有满族。

  全乡耕地17 607亩,占本乡面积的6.2%,人均耕地2.8亩。

  横卧红旗、大庆水库之间,地势低洼,天然草原辽阔,草场丰茂,草质优良。现有草原250 682
亩,占本乡面积的87.6%。饲养纯优中国黑白花奶牛1 504头。1979年以后,新建砖瓦结构牛舍
17幢,340间,畜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采草全部实现机械化。

  乡办企事业单位有畜牧机械厂、冰棍厂、供销社,中学1所,小学6所。

  五、老虎岗乡

  老虎岗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22′—125°41′,北纬46°40′—46°
48′之间。东北邻文化乡,东连吉星岗乡,西南接任民镇,西北临太平庄乡。 全乡面积158.4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

  老虎岗乡始建于1956年 4月,因境内始有占荒户贺老二,乳名“老虎”,当地人称他占有
的岗上荒地为“老虎岗”,建乡时取地名为乡名。清末,为省属地,建厅后属南乡。民国年间
先属东乡,后属三区。伪满前期属三区,后属正义村。解放后属五区,1958年 9月改为东方红
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老虎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老虎岗乡。现乡人民政府驻 (孙
家)帽铺,在明沈公路西侧,距县城47公里。

  下辖永合、新发、永安、新兴、宝利、本利、利民、爱民、长利、奶牛场10个行政村,计
61个自然屯。全乡居民3 192户,17 6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2
人。居民全为汉族。

  全境属东部高平原区,中部凸起,南北两侧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深,不易开采。全乡耕地
面积124 068亩,占全乡面积的52.2%,人均耕地7.1亩。田间有配套机电井150眼。主要农作物
有玉米、谷子、小麦、高梁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390斤。

  全乡草原面积84 202亩,占乡总面积35.4%。饲养黑白花奶牛1 574头。

  乡办企业有制砖厂、农具制造厂、沥青厂、水泥预制件厂、炼油厂、冰棍厂、清凉饮料厂
等。

  乡办事业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卫生院1处及各村卫生所。

  六、四平山乡

  四平山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34′—125°46′,北纬46°34′—46°
41′之间。东部、北部与吉星岗乡为邻,南部与火石山乡接壤,东南与兰西县燎原乡分界,西
与任民镇相连,西南濒临东湖水库。全乡面积126.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

  四平山乡乡名来自区内最初的“四平山屯”(今宝星村张世发屯)名。清末,为省属地,建
厅后属南乡。民国年间先属东乡,后属三区。伪满前期为六区和四区,后属正化村。解放后属
六区,1962年 3月从吉星岗人民公社分出设四平山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四平山乡。现乡
人民政府驻王贵江屯,在安青公路北侧,距县城47公里。

  下辖和星、宝星、卫星、巨卫、久星、全星、利星 7个行政村,计37个自然屯。全乡居民
2 593户,13 1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04.1人。居民中有满族。

  处于东部高平原倾斜缓坡地带,东部隆起,西部、南部低洼。境内陡坡、冲沟较多,东部
易旱,西部、南部易涝。地下水埋藏较深,不易开采。局部承压水开采区可自流。全乡耕地面
积95 823亩,占本乡面积的50%,人均耕地7.3亩。田间有机电井78眼。农作物以玉米、小麦、
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亚麻等。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407斤。

  全乡草原面积72 614亩,占乡总面积的38.3%。1984年,饲养黑白花奶牛247头。

  乡办企业有农具修造厂、酒厂、制砖厂、亚麻厂等。

  乡办事业有中学1所,农技高中1所,小学15所,卫生院1处,卫生所7处。

  七、吉星岗乡

  吉星岗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38′—125°55′。北纬46°36′—46°
45′之间。东北与青冈县跃进乡、东南与兰西县燎原乡分界,西南与四平山乡接壤,西北与文
化、老虎岗两乡为邻。全乡面积14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1%。

  吉星岗乡乡名来自“吉心岗”屯(今孙奎武屯)名,建政时改“心”为“星”。清末,为省
属地,建厅后属南乡。民国年问先属东乡,后属三区。伪满前期属六区,后属正俗村和正化村。
解放后属六区,1955年3月改称吉星岗区,1956年4月分为保卫、和平、建设3乡,1958年3乡合
并组建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吉星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吉星岗乡。现乡人民
政府驻迟兴屯,在安(达)青(冈)公路北侧,距市区53公里。属本县边远乡。

  下辖吉星、金星、东星、明星、北星、隆兴、五星、中星、西星、奎星10个行政村, 1个
畜牧场,计62个自然屯。全乡居民 3 790户,18 5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人口密度每平
方公里为125.7人,属人口较密的乡。居民中有满、朝鲜两个少数民族。

  全境属小兴安岭山前冲积洪积倾斜高平原区,地势居全县最高处,平均标高 212米,极高
点221米。当地春风大,干旱时间较长,地下水埋藏较深,水资源贫乏。全乡耕地面积146 955
亩,占乡总面积的66.6%,人均耕地 7.9亩。田间已配套机电井133眼。农作物以玉米、谷子、
小麦、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甜菜、亚麻等。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381斤。

  全乡草原面积47 631亩,占乡总面积的21.6%。饲养奶牛140头。

  乡办企业有农具修造厂、亚麻厂、麻硝板厂、制油厂等。

  乡办事业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处、卫生所9处、电影院1座。

  八、中本乡

  中本乡位于县境东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22′—125°33′,北纬46°31′—46°40′
之间。东南靠东湖水库,南临卧里屯、先锋两乡,西濒王花泡和燎原水库,北接任民镇。全乡
面积121.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

  中本乡始建于1956年 4月,因乡政府驻中本村,即取村名为乡名。清末,属杜尔伯特旗地,
建厅后属西乡。民国年问为二区。伪满前期属二区,后属正本村。解放后属五区,1958年 7月
中本乡并入永平乡,1962年 3月从任民公社分出设中本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中本乡。现
乡人民政府驻杜烧锅窝棚东,在明沈公路北侧,距县城27公里。

  下辖正本、立新、信本、增产、德本、大本、富本7个行政村,计42个自然屯。全乡2 588
户,13 2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108.7人。居民中有蒙古、满、
回3个少数民族。

  地处安达县东部高平原与西部低平原相接的缓坡地带,东北高起向西南低下。地表水、地
下水资源较丰富。全乡耕地95 744.3亩,占全乡总面积的52.4%,人均耕地7.2亩。水利工程有
机电井 154眼,明青截留沟经乡境西北部注入王花泡蓄洪区,任民引渠经乡境东部注入东湖水
库。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 481斤。
近几年,利用任民引渠开发水田,种植水稻600多亩。

  全乡草原面积49 844亩,占乡总面积的27.3%。饲养黑白花奶牛642头。

  乡办企业有造纸厂、制酒厂、制砖厂、农具修造厂、渔场、车旅店、饭店等。

  乡办事业有中学1所,小学1所,卫生院1处及各村卫生所。

  九、先锋乡

  先锋乡行政区域分散,所辖11个行政村零星分布在县内各地。其中:八一、红星、红光、
红胜、友谊 5村集中在县境中部,位于东经125°23′—125°33′、北纬46°27′—46°33′
之间,东濒东湖水库,南接青肯泡乡,西靠卧里屯乡、北连中本乡;红原、东胜两村在卧里屯
乡境内;二龙山、东方红两村在太平庄乡境内;富强村在天泉乡境内;红卫村在城区。全乡面
积16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6%。居民 2 094户,8 9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人口
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4.8人。

  饲养北方黑白花奶牛最早、发展规模较大。1957年属于安达镇的 8个奶牛合作社,1960年
9月从安达镇(1958年为先锋人民公社)分出组建奶牛牧场,取名先锋牧场。1963年1月改称先锋
畜牧社,1976年6月恢复原名,1983年12月改称先锋乡。现乡人民政府驻县城南五道街路西。

  1957年建社初期,有奶牛 521头,且品种不纯,毛色混杂。以后,采用人工配种繁育,使
牛群纯优化。1984年末,全乡奶牛存栏 2 096头,均为中国北方黑白花品种。在数量上是合作
化初期的4倍,居黑龙江省乡养黑白花奶牛头数第一位。成母牛平均单产8 791斤,是合作化初
期的2倍。同时还支援各地纯优北方黑白花奶牛535头,成为繁育中国北方纯优黑白花奶牛基地
之一。

  草原辽阔,草场丰茂。全乡草原面积209 480亩,占全乡面积的 85%,其中改良草原3 676
亩,机械采草面积10万亩。先锋羊草草质优良,远近闻名。清朝、民国年间就是本县出口物资
之一,曾出口日、俄等国。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十、火石山乡

  火石山乡位于县境东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32′—125°16′,北纬46°25′—46°35′
之间。东邻兰西县星火乡,南靠肇东县,西连青肯泡乡,北界四平山乡。全乡面积 185.7平方
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

  火石山乡乡名来自地名,因境内仁和村孙大桂屯西北土丘上有白色碎石,碰击铁器时可迸
出火星,先民用之取火,称为火石,把当地称为“火石山”。清末,全境位于省蒙界上,有界
里界外之称,东部为省属地,西部为杜尔伯特旗地,建厅后属南乡。民国年闻先属东乡,后属
三区。伪满前期为第四区,后期为正统村。解放后划为第七区,1955年3月改称火石山区,1956
年 4月分设火石山、兴隆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组建灯塔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火石山人
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火石山乡。现乡人民政府驻姜有屯,在安(达)兰(西)公路北侧,距县
城35公里。

  下辖太平山、兴华、兴业、兴胜、兴旺、仁和、仁义、德胜、三胜、畜牧场10个行政村,
计42个自然屯。全乡居民 3 476户,18 0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97.3人。

  地形为波状起伏平地,呈岛状分布。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埋藏较深,找水困难,
不易成井,属本县贫水区。全乡耕地面积122 662亩,占乡总面积的44.1%,人均耕地 6.8亩。
田间有配套机电井21眼。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等,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豆平均亩
产392斤。

  全乡草原面积124 763亩,占乡总面积的44.8%。1979年以后,畜牧业有所发展,现饲养黑
白花奶牛878头。

  全乡企事业单位有铁木农具厂、酒厂、中学1所,小学27所,卫生院1处,卫生所10处。

  十一、卧里屯乡

  卧里屯乡位于县境中西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11′—125°28′,北纬46°26′—46°
37′之间。东与先锋、青肯泡两乡相连,南与天泉乡接壤,西与大庆市龙凤区分界,北部隔王
花泡蓄洪区与中本乡、种牛场为邻。全乡面积20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8%。

  卧里屯乡乡名来自境内的卧里屯火车站名。清末,属杜尔伯特旗地,建厅后属西乡。民国
年问改属第二区。伪满后期改属兴安村。解放后划入一区,1949年11月从第一区分出为第九区,
1955年3月改称清乡屯区,1956年4月分为东清、保国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组建东升人民公社,
1959年 2月改为国营东升牧场,1960年11月改称卧里屯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卧里屯乡。
现乡人民政府驻倪家围子,在安(达)大(庆)公路西侧,距市区9公里。属本县近郊乡。

  下辖东清、西清、龙山、龙华、七星、致富、保国、龙泉、青山9个行政村和1个奶牛场,
计33个自然屯。全乡 3 254户,16 4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0.1人。
有满、蒙古两个少数民族。

  全境属西部低平原区,境内鬃岗及盐碱化湿地发育,地面形态变化较大。地下水埋葳浅,
易于开采,水质较差。全乡耕地面积92 696亩,占本乡面积的30%,人均耕地5.6亩。水利工程
有配套机电井 160眼,安(达)肇(源)新河经本乡北部过境。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等,主
要经济作物是甜菜.解放前,粮食亩产不足百斤。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380斤。

  草原辽阔,草质优良。面积为167 683亩,占乡总面积的54%。1979年7月2日,定为牧业公
社。1984年饲养黑白花奶牛1 576头。

  乡办企事业单位有农机具修配厂、砖厂、米面加工厂、冰棍厂等,中小学10所,卫生院、
所10处。

  十二、青肯泡乡

  青肯泡乡位于县境中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21′—125°37′,北纬46°22′—46°30′
之间。东南与肇东县宣化乡分界,东北与火石山、北与先锋、西北与卧里屯、西与天泉、南与
羊草五乡为邻。全乡面积17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

  青肯泡乡乡名来自境内的青肯泡名。清末属杜尔伯特旗地,建厅后属南乡。民国年间改属
第二区。伪满后期属兴农村。解放后划为第一区,1950年11月改称第十一区,1955年 3月改称
青肯区,1956年 4月分为民主、民生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组建东风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
称青肯人民公社,1961年 6月改称青肯泡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称青肯泡乡。现乡人民政府
驻民生村欢喜岭,在安(达)兰(西)公路北侧,距市区11公里,属本县近郊乡。

  下辖民生、自卫、正义、巩固、双山、丰收、黎明、农义、文明、革命10个行政村,计48
个自然屯,全乡居民3 756户,19 0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0人。
居民中含满、蒙古、回族21人。

  乡北部为波状平地,南部为湖滨低地。境内湖滨砂垄、湖蚀陡坡、活动冲沟较多。地下浅
层水质差,不利于饮用与灌溉。全乡耕地面积116 801亩,占全乡总面积的45%,人均占有耕地
6.1亩。农田水利工程有配套机电井170眼。东湖水库泄水渠由原种场入境注入青肯泡。主要农
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411斤。

  全乡草原面积89 344亩,占乡面积的 34.4%。1979年以后,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现饲养黑
白花奶牛1 449头。

  乡办企事业单位有农具修造铸件厂、砖瓦厂、造纸厂、冰棍厂,中小学校12所,卫生院、
所多处。

  充分利用青肯泡水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乡办养鱼池1处。

  十三、天泉乡

  天泉乡位于县城四郊,地理位置在东经125°14′—125°24′,北纬46°20′—46°28′
之间。东与青肯泡乡、南与南来乡、西与万宝山乡、北与卧里屯乡为邻。全乡面积67.4平方公
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

  清末,为杜尔伯特旗地。中东铁路建成后属铁路“附属地”。伪康德 3年(1936年)由安达
县接管,次年划归安达街。解放后属安达镇,1968年分出组建城郊公社,因在绥化地区内重名,
1981年5月4日更名为天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天泉乡。现乡人民政府驻县城南横街九道街街
口。

  下辖胜利、先进、立志、铁西、太平桥、发展、富来、光明、繁荣、新青、团结、泉胜、
蔬菜试验站13个行政村,计24个自然屯。其中光明村是回族村。全乡居民 6 036户,23 732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5.6%。其中:发展、新青、团结、铁西、蔬菜试验站5个村8 800多人居住县城,
其余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24个自然屯内。全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352人,是全县农村人口
密度最大的乡。居民中有满、回两个少数民族,居光明村。

  地处高、低平原交界带上,地势平坦,地下水埋藏浅,水量丰富,成井容易。全乡耕地面
积59 622亩,占乡土地总面积的59%,人均耕地2.5亩。天泉乡水利事业发展较早,水利化程度
较高,现有机电井297眼,灌溉面积3万亩。全乡耕地土质肥沃,以生产蔬菜为主,是蔬菜生产
基地。现有蔬菜棚室1 200栋,面积达2万平方米。1984年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瓜类600多亩,
蔬菜复种面积6 000多亩,年产各种蔬菜8 513万斤,主要供给县城居民食用。

  乡办企业有砖厂、水泥预制件厂、涂料厂、塑编厂、制油(豆油)厂、红肠加工厂、印刷厂、
汽车修配厂、机电厂、商店、汽车运输队、建筑工程队等14家,从业职工1 248人,年产值865
万元。

  全乡现有小学9所,校舍全部实现砖瓦化。

  十四、万宝山乡

  万宝山乡位于县境西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4°59′—125°16′,北纬46°16′—46°29′
之间。东靠天泉乡,南邻和平牧场安达分场,西邻大庆市红岗区,北接大庆市龙凤区。全乡面
积28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9%。

  万宝山乡境内始有钟海山屯,土改建政时改名为万宝山屯,1955年 3月第二区取万宝山为
区名。清末,属杜尔伯特旗地,建厅后属西乡。民国年间改属第二区。伪满后期改为兴业村。
解放后属二区,1958年 9月为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11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万宝山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万宝山乡。现乡人民政府驻太平山屯,距县城13公里。

  下辖爱国、新民、金山、巨宝、长山、曙光、福民、中和、乐业、兴农、晨光、牧场12个
行政村,计43个自然屯。全乡 5 045户,24 3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居民中有满、蒙古、
回3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86人。

  万宝山乡属安达县西部低平原区,境内浅槽形宽谷和碟形洼地较多,主要泡沼有八里泡、
涝洲泡和中内泡等。全乡耕地面积140 109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2.9%,人均耕地 5.7亩。
田间已配套机电井 182眼。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谷子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
豆平均亩产490斤。

  1980年以后,甜菜高产,亩产量居全县第一位。1981年 8月,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
视察万宝山甜菜生产时说:“甜菜要过关,请上万宝山。”1984年甜菜播种1.8万亩,总产34 500
吨,平均亩产3 800多斤。

  草原辽阔,资源丰富。现有草原216 678亩,占乡总土地面积的51%。饲养黑白花奶牛1 280
头。

  乡办企业有砖厂、铸造厂、机械修配厂、制蜡厂、被服厂、冰棍厂等。其中一砖厂生产的
红砖在1984年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

  小城镇建设闻名全国。乡政府驻地太平山屯已建成新型的小城镇,镇内街道规划整齐,主
要街道铺设柏油路面,新建的“芳草园”、“紫薇院”绿荫蔽日,园林锦绣。农民、职工住房
全部更新为红色砖房,乡政府机关设在三层办公大楼内。全乡有中学1 所、农技校 1所、小学
30所、农民文化宫 1处。1983年,电视机普及太平山屯,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二个电视新村。
万宝山乡小城镇被称为“草原上的明珠”。

  十五、南来乡

  南来乡位于县境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10′—125°25′,北纬46°14′—46°21′
之间。东邻羊草乡,西连升平乡,北接天泉乡。全乡面积98.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8%。

  南来乡境内始有开荒户姓周,从南城(吉林)迁来,立屯时取名南城周屯;当时南城周屯在
“寒来暑往”的“来”字段内,便在“南”字后加“来”字称南来屯。清末,属郭尔罗斯后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肇州厅。民国3年(1914年)属肇东县。伪满后期属肇东县承平村。1945
年肇东县解放后属第七区。1948年5月由肇东县划入安达县为第八区,1955年3月区名取屯名改
称南来区。1956年4月改为南来乡,1958年9月改为宏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南来人民公
社,1983年12月改称南来乡。现乡人民政府驻南来屯,距县城9公里,属近郊乡。

  下辖南来、永发、吉利、吉庆、新合、五撮房、永富、北来、保安 9个行政村,42个自然
屯,全乡居民3 241户,16 0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9人,居
全县第二位。全乡有蒙古、朝鲜、满3个少数民族。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易旱贫水,西北部易涝闭流。东部地下水埋藏较深,成井困难,
西部地下水丰富,成井容易。全乡有耕地103 749.8亩,占全乡面积的70%,人均耕地 6.5亩。
田间有配套机电井 140眼。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当地盛产
马铃薯。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406斤。

  现有草原18 272亩,占全乡面积的 12%。饲养羊3 500多只;黑白花奶牛203头,1984年产
鲜奶73万斤。

  乡办企业有农具修造厂、砖厂等。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9所,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9处。

  十六、羊草乡

  羊草乡位于县城的东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20′—125°34′,北纬46°15′—46°
23′之间。东北以青肯泡为界与青肯泡乡相对,东南与肇东县宣化、安民两乡接壤,西邻南来
乡。全乡面积14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

  清末,属郭尔罗斯后旗,光绪三十二年改属肇州厅。民国 3年(1914年)属肇东县。伪满后
期属肇东县宣化村和承平村。1945年肇东县解放后属第七区。1948年划入安达县为第八区所辖,
1956年改为承平乡,1958年与南来乡合并组建宏伟人民公社,1962年由南来人民公社分出,因
境内有羊草车站,命名为羊草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羊草乡,现乡人民政府机关驻羊草村,
距县城10公里,是本县近郊乡。

  下辖火星、安乐、房身、承平、东升、四合、羊草、青龙山、新生 9个行政村,计43个自
然屯。全乡居民3 769户,19 7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5.6人。
居民中有回、满2个少数民族。

  境内地势由北向南隆起,北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乡拥有耕地 119 675.3亩,占乡总面积
的54.9%,人均耕地6.1亩。农田中已配套机电井 250眼。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高
梁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454斤。

  全乡拥有草原59 862亩,占乡总面积的 27.5%。1979年以后,畜牧业发展较快,现饲养奶
牛1 784头。

  企业有年生产铁制小农具1.5万件的农具修造厂,年产红砖2 300万块的砖厂。

  全乡有中学2所,小学9所,其中羊草中学教学楼为全县农村中学第一所教学楼,还有卫生
院1处及各村卫生所。

  羊草乡处于滨洲铁路线上,境内的羊草车站为客货四等站。解放前属待避站不营业,1946
年11月11日正式营业。安(达)昌(五)公路经乡西南部过境,交通方便。

  十七、升平乡

  升平乡位于县境正南,地理位置在东经125°04′—125°21′,北纬46°08′—46°17′
之间。东以老边道与肇东县安民乡分界,东南邻南来乡,南与肇州县卫星牧场接壤,西部、北
部与和平牧场安达分场相连。全乡面积22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

  升平乡乡名源于民国年问肇州县五镇之一的升平镇镇名,“升平”即是兴旺太平、象征吉
祥之意。清末,属郭尔罗斯后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肇州厅。民国年间属肇州县第三区。
伪康德 4年改为升平村。1945年肇州县解放后属第七区,1956年划分为升平、劳动两乡,1958
年升平、劳动两乡合并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升平人民公社赳归安达市,1983年12月改称升平
乡。现乡人民政府驻拥护村,在明(水)沈(阳)公路南侧,距县城23公里。

  下辖拥护、启发、保田、中心、劳动、新建、太平、增涵、板子房、幸福、启新、畜牧场
12个行政村,计56个自然屯。全乡 4 617户,23 2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人口密度为每
平方公里104人。居民有满、蒙古2个少数民族。

  境内地势平坦,中部鬃岗发育,西部多为缓坡。全乡耕地面积 160 938亩,占全乡总面积
的47.9%,人均占有耕地 6.9亩。田闾有配套机电井183眼。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梁、
谷子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解放前,每亩产粮百斤左右,1984年粮豆平均亩产396斤。

  全乡草原面积12.3万亩。饲养黑白花奶牛416头,黄牛1 130头。

  乡办企业有砖厂、农机修配厂、制药厂、制油厂、印刷厂、饩车运输队等。

  乡办事业有中学5所、小学11所,电影院1处,卫生院1处及各村卫生所。

  十八、昌德乡

  昌德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4°53′—125°13′,北纬4G°01′—46°16′
之间。东部和北部与升平乡、肇州县卫星牧场为邻,南部和西部与大庆市大同区、红岗区分界。
全乡面积34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5%。

  清末,属郭尔罗斯后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肇州厅,民国年间属肇州县。 伪康德6
年(1939年),肇州县昌和村与同德村合并时,两村各留一字,取名昌德村。1945年肇州县解放
后属第七区,1954年改为第十二区,1956年改为昌德乡,1958年成立昌德人民公社。 1960年5
月,昌德人民公社划归安达市,1983年12月改称昌德乡。现乡人民政府驻四家子,在安(达)大
(庆)公路北侧,距县城45公里。

  下辖昌德、灭蒋、永福、腰围子、永兴、福兴、龙德、立功、长胜、五家、建设,三广12
个行政村,计47个自然屯。居民 4 505户,22 61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人口密度为每平
方公里66.4人。

  全境属西部双阳河、乌裕尔河冲积泛滥低平原区,中部鬃岗发育,四周为低洼地。境内碟
形洼地和季节性泡沼较多。地下水易于开采,其中部分地区第四纪承压水开采后自流,水质好,
可作为饮料开发。全乡耕地面积163 622亩,占乡总面积的32%。全乡人均耕地 7.2亩。田间已
配套机电井 162眼。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1984年
粮豆平均亩产380斤。

  全乡草原资源丰富,面积为297 676亩,占本乡面积的58.3%。1979年以后,乡政府注重发
展畜牧业,1984年饲养黑白花奶牛881头。

  乡办企业有砖厂、铁木农具修造厂、食品(腐皮)厂、饲料加工厂、贸易公司等。

  乡办事业有中学1所,小学18所,中心卫生院1处,卫生所12处。

  祁增涵烈士墓碑建于乡政府所在地。

  十九、种畜场

  种畜场位于县境的最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5°13′一125°25′,北纬46°52′—47°
01′之间。东北与青冈县、北与林甸县交界,南邻太平庄乡,西接燎原乡。总面积为 115.2平
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

  清末,为省属地,建厅后属南乡。民国年间先为东乡,后属第三区。伪满后期改属正德村。
解放后属第四区,1948年为县政府机关农场。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带回斯大林赠
给朱德总司令的一匹“贝尔修伦”良种挽马放在农场饲养。1966年,与县园艺农场、松花江专
署农场合并组建安达县畜牧农场,饲养繁育良马。1968年改为种畜场。1979年以后,以饲养繁
育北方黑白花奶牛为主。总厂部驻园艺分场,距县城80公里,距离最远。

  下辖园艺、牧羊、北骥、北望、嫩河、宽甸、柳田泡、沿河8个分场,计8个居民区。居民
633户,2 9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5人,是全县人口分布最稀
的地方。居民中只有满族1个少数民族。

  全场耕地面积14 112亩,占本场总面积的8.2%,人均耕地4.8亩。草原133 112亩,占本场
总面积的 77%。其中天然草原12万亩,改良草地8 716亩,人工草地4 393亩。1979年以后,依
靠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现饲养黑白花奶牛1 127头,养马360匹,养绵
羊933只。

  1975年利用北部引嫩总干渠的水利优势,修建养鱼池 1座。1978年又整修柳田泡塘坝,扩
大水面,发展渔业生产。现养鱼30万尾,年产芦苇600多吨。

  为促进牧场建设和发展,购置汽车、拖拉机及畜牧、农用机械设备等,新建乳品厂、糖料
加工厂、制砖厂、米面加工厂,兴办中小学校、卫生院、商店、电影院等企事业单位。

  二十、种牛场

  种牛场位于县境西北部,地处红旗泡、王花泡、燎原水库中间,地理位置在东经 125°17′
—1 25°25′,北纬46°32′—46°42′之间。北靠燎原乡,南连卧里屯乡,东邻中本乡。全
场面积73.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976年 4月建场,属国营牧场。主要饲养繁育北方
黑白花种母奶牛,故名种牛场。现总场场部驻王花泡分场。

  下辖王花泡、芦花、榆树、红岗、黑山5个分场,计5个居民区。全场居民427户,2 085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

  全场耕地面积8 568亩,占本场面积的7.8%,人均耕地4.1亩。草原面积38 623亩,占本场
面积的35.2%。现饲养黑白花奶牛349头。

  场办企事业单位有酒厂、修配厂、砖厂及种牛场与国家农牧渔业部合营的日处理10吨鲜奶
的乳品厂;中学1所,小学5所,卫生院、兽医院各1处。

  二十一、原种场

  原种繁殖场(简称原种场),是一座国营农场。位于县境东部,在火石山、青肯泡两乡中间
草原上,地理位置在东2圣125°34′—125°37′,北纬46°26′—46°28′之间。总面积6.3
平方公里。场部设在安(达)兰(西)公路的南侧,距县城20公里。全厂职工86户,计419人。

  1977年春,黑龙江省农业局(厅)建场,是省农业局安置职工子女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点。
任务是繁殖甜菜、油料、麻类、瓜类等经济作物原种,故命名为黑龙江省经济作物原种繁殖。
1980年4月,知识青年返城后,农场下放给安达县,改名为安达县原种繁殖场。

  场区地势平坦,盐碱土壤,属重碱性,主要生产小麦。现有拖拉机7台,联合收割机2台,
农用汽车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