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三篇 人口

篇下序


  青肯泡、昌德、卧里屯等地出土的文物证实,距今 6 000年以前,安达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先后活动在此地的古代民族有:西周时为


人,东周时为索离人,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00年前后)为夫余人,东晋安帝时(410年)为豆莫娄
人,金代已有人定居。元代属于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统领的地方,以蒙古族人为主。
清朝实行封禁政策,不许汉人进入,从此人烟稀少。19世纪末,仅在安达地区东部的卜奎道旁
和西部的3个驿站居住少数汉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招民垦荒,垦民来自吉林、奉天(辽
宁)、山东、河北等省,汉族居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安达厅时,全厅仅有127户、
916人。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不断增长,改变了境内人烟稀少的状况。 至1984年,全
县有9.3万多户,42.6万人,是1946年人口的 3倍,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8%。全县人口平均密
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比全省平均数(1982年)73人多45人,比全国平均数(1982年)107人多11
人。全县共有14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9%。回、满、蒙古等13个民族共有人口5 000
多人。自60年代实行晚婚和计划生育以来,改变了解放前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低增长的人口
状态,提高了人口素质,同时也控制了人口数量,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民生
活得到显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