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
设治初,境内地旷人稀,农民择荒垦田,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东部地区。宣统元年
(1909年),安达厅人口以东乡、南乡为多,分布状况如下:
至民国元年(1912年)安达厅改县前,全厅人口分布仍以东乡、南乡居多。分布状况如下:
民国 2年(1913年),安达厅改县,全县人口分布状况据当时《安达县志》记载:“迄历数
年,综观全境民户,现臻一千三百余家,人口增至一万二千余口。东乡最伙,南乡次之,西乡、
北乡又次之,然皆三五为邻,不相联络,如晨星在空。”
东北沦陷以后,伪满将安达县划分为 6个区(保),全县人口以东部的第一区(保)和北部的
第三区(保)居多。伪康德元年(1934年)全县人口分布状况如下:
解放后,县辖行政区域逐渐增多,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县设置11个区。同时,全县人口开
始向城市汇集。至1949年9月,西部的县城城区人口增至3.4万多人,改变了原来的以农业人口
为主的分布状况。全县人口分布状况如下:
1960年,设立安达市(地级)以后,全国各地石油工人汇集安达市,全市人口开始向西部的
萨尔图和杏树岗油区转移。1961年,安达市下辖4个区、11个人民公社和3个牧场,总人口591 505
人,其中城市人口303 669人,占总人口51%。人口分布状况如下:
续表
1965年,恢复安达县建制以后,全县人口仍向中部的县城安达镇聚集。至1984年,全县人
口分布状况如下:
续表
二、人口密度
设治至今,随着人口增长,密度逐年增大。
民国3年(1914年)末,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5人,至伪大同 2年(1933年)末,增加
到15人。1949年末,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已增到34人。1954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
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9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64.2人,193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时为117人。1982年人口密度是1933年的 7.8倍,是1949年的3.4倍,是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时的3倍。1982年,安达县人口密度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107人多10人,比黑龙江省平均人口
密度的72人多45人。在黑龙江省属于人口稠密市县之一。
全县人口区域分布密度不同,安达镇和城郊人口最密,每平方公里为 1 580人;超过或接
近全县人口平均密度的有任民、吉星岗、南来、羊草 4个公社(镇);低于全县平均值、每平方
公里100人以上的有老虎岗、中本、四平山、火石山、青肯泡、升平6 个公社;50—100人的有
万宝山、文化、卧里屯、昌德4个公社和原种场;50人以下的有太平庄、先锋、燎原3个公社和
种畜场、种牛场。1982年末,全县人口密度分布如下:
全县各乡、镇、场2 000人以上的自然屯有 2个;1 000—2 000人的自然屯有26个;200人
左右的自然屯屠多数,还有39个自然屯人口在200以下。1982年,全县1 000人以上的自然屯有: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