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人民公社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以后,安达县于8月29
日开始组建农村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首先在民生乡进行,将全乡10个高级合作社合
并,建立起东风人民公社。9月上旬,全县掀起大办农村人民公社的高潮。先后撤销 3镇、1场、
12乡,将 13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12个人民公社。已建成的人民公社是以集体所有
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为目的,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经
营,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合一。主张“一大二公”,即社的规模越大越好,所有制形式越公越
好。

  人民公社建立之初,正是以急于求成的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和大搞群众运动为特点的
“大跃进”之时。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引导下,全县大刮共产风,大
搞“一平二调”,即平均分配、无偿调拨。公社与公社之间,公社、管理区与生产队及社员之
间任意抽调、占用土地、粮食、马匹、车辆、房屋、劳动力、小农具、锅、碗、瓢、盆及现款
等生产、生活物资。在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风格”的同时,制止合作社内部“资本主义自发势
力”。限制或没收社员自留地,不准种经济作物,不准社员搞家庭副业,否定集市贸易和等价
交换的原则。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模式。在分配上搞不切合实际的
供给制和工资制。1958年8月至1959年3月,任民公社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供给部分实行伙食供给制,工资部分实行工资制。将全公社男女社员的月工资评为 8个等级:
一级12元,二级10.7元,三级9.4元,四级8.1元,五级6.08元,六级5.5元,七级4.3元,八级
3元。因每月工资只能预支一部分,这种制度没有实行多久就宣告破产。 在农业生产上,盲目
地追求发展速度,县委召开打擂台比赛大会以后,全县出现“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现象。
干部迫于压力搞强迫命令,瞎指挥;群众虚报各种数据,进行抵制。“共产风”在安达县刮近
一年时间,严重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减产,劳力外流。

  1959年 4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郑州召开的扩大会议(即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
开始纠正“共产风”错误。后在五六月份大搞社办工业、大搞牧场化和冬季以社为单位送征购
粮的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发生新的“一平二调”现象。1900年,安达县变市以后,4—6月份
大搞基本建设、大搞副食品基地和大搞生活福利的前后,再次出现了“一平二调”和违反中央
政策的现象。同年10月,市委先后几次召开农村三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央有关文件,明确由集
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
“更长得多的时间”。按照省委、地委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以区(管理区)为基础,公社、
管理区、生产队三级所有制的政策。”坚决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先后揭发出的问
题有:市级以上单位无偿占用公社、管理区的土地和物资;公社一级无偿占用管理区、生产队
及社员的土地、劳动力、畜力、现款等生产、生活资料;部分干部以公用、借、买为名截留、
侵占公款公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干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扩大再生产积极性,破
坏农业生产,损伤党与群众的关系,助长了部分干部搞特殊化和强迫命令的歪风。市委首先解
决市级以上82个单位的“一平二调”问题,除油田占地、修小铁路、修筑公路占用公社和管理
区的土地和物资等越级问题,需要请示上级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外,市级机关和事企业单位的
“一平二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共退回公社、管理区(大队)、生产队的土地41 359亩,马
111匹,胶车30台,房屋29间,机器1部,油罐3个。还退赔现款57.1万元,其中土地补偿费21.2
万元,占用资金18万多元。

  1961年 4月下旬,市委召开第四次以解决“共产风”问题为主的五级干部会议,开始纠正
公社一级的“一平二调”问题。共揭发出存在“一平二调”问题的单位 1 495个,占单位总数
的88.4%。平调总值712.9万元,其中实物折款 618.9万元,现金93.9万元。通过兑现大会,已
退赔573.7万元,占平调总值沟80.5%。其中:平调劳力5 238人,已退回3 902人,占平调的74.4%;
平调牲畜3 293头,平调车辆223台,平调大型农机具47台,均全部退回;平调土地 5.2万亩,
已退赔 2.9万亩,占平调35%;平调房屋(包括厂房)1 744间,已退赔1 602间,占平调91.7%;
平调猪羊2 767头,已退赔2 650头,占平调的 95.7%;平调现金54.2万元,全部退赔;平调其
它物资折款99.6万元,已退赔62.3万元,占平调的 62.6%。经过退赔纠正,全市彻底解决了
“一平二调”问题。10—11月,全市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工作,经过逐级试点,全
面铺开。

  1962年,全市农村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和《关于改变农
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正式确立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 (生产
小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全县有17个公社,163个大队把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
783个生产队,用以克服队与队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明确所有权的权限,划分管理范围。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以后,农村开始学习大寨的坚持政治挂帅、
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开展“农业学
大寨”运动。初期,全市人民苦干实干,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左”倾错误影响,把学习大寨生产经验变为学习“阶级斗争”经
验。大批资本主义及“合作社内部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批社员在自留地种植经济作物,批农
副土特产品上市交易,批自由贸易,批社员搞商业经济活动等等。1968年,在农业学大寨过翟
中推行“政治评分”制,往往吵吵嚷嚷几昼夜也评不完。后来干脆“一拉平”,吃“大锅饭”,
搞平均主义。社员下地“卯子工、大帮哄”,“拄锹杆、直腰板、盼天黑、混钟点”,“大寨
工”成了“大概工”。

  1968年以后,农业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开展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大批资本主义,
大砍经济作物种植。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关键性措施上小打小闹,农业投资少,肥料施
用不以农家肥为主,外购化肥,增加成本。造成干部、社员分配顾一头,认为“只要为集体,
咋干咋有理,只要为大家,啥钱都敢花,只要让我干,啥事说了算”的局面。致使农业生产措
施不力,经营管理混乱。

  1975年后,推广“小靳主经验”,实行所谓“五到田间”,即学习批判、文艺演唱、赛诗
歌、批评表扬、民兵训练到田间。到处是所谓“革命大批判的战场”。为追求高产,过多种植
高产作物玉米、高梁,致使轮作倒茬乱套;批判种植经济作物,致使收入减少。出现高产穷队、
空壳队、三靠队(即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

  “文化大革命”10年中,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粮食总产由1974年的 210 876吨,
降到1977年的129 591吨,减少了81 285吨,下降62.7%;1974年上缴商品粮49 665吨,1977年
降为35 410吨,减少14 255吨,减少 40.3%。1975—1977年,公社之间的差距明显加大,粮食
产量上升的有万宝山公社、城郊公社、卧里屯公社、升平公社;逐年下降的有文化公社、太平
庄公社、吉星岗公社、四平山公社,徘徊的有老虎岗公社、火石山公社、羊草公社、中本公社。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太平庄公社,1977 年比1974年下降54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安达县集中
主要精力加强农业建设,坚决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
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力争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委贯彻中央农村政策,在建立农业生产
责任制的同时,对农业生产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水利建设上,一手抓机电井建设提取地下水,一手抓修渠建库
引入嫩江水工作,力争主水不丢,客水不流,旱能灌,涝能排。解决坐、滤水源问题,增加有
效灌溉面积。

  二、以肥改土,深松改土。增施农家肥,部分公社双施肥,农肥、化肥混施,氮肥、磷肥
混施,使用氨水,试用磷矿粉,腐植质酸铵等化肥新品种。

  三、科学种田,合理密植。增加间种、混种、穿带种面积;玉米种植双株、3株至4株,谷
糜消灭窄条播,推广三条播。搞试验田,推广良种。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机播面积和机械中耕面积。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措施的增加,科学种田和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公社农作物
产量有所提高。1980年粮豆亩产 142公斤,比1977年增加37.9%。社员人均收入1980年为123.9
元,比1977年提高41.8%。

  1984年 1月28日,中共安达县委常委第六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政社分开、
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实行党、政、经分开,建立乡(镇)党委、人民政
府、经济联合社。原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至此,人民公社体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