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电井建设 一、打井
解放前,全县农村每个村屯只有人工土井一至二眼,供人、畜饮水,还有相当部分村屯的
土井遇旱干枯,不足于人、畜饮用。
1955年学习外地打井技术和打井浇地增产经验,全县组建94个专业打井队,至1957年共打
成土井2 077眼。
1958年6月县政府在全县12个乡、3 个镇、1个场中,组织4 794人参加的205个专业打井队,
实行大兵团打井,全县一次铺开 101井架,共耗用17万个工日。由于缺乏经验,收效甚微。打
井兵团解散之后,井移交给当地续打,1959年1月,全县组织万余人,铺开打井工地728处,终
于在先锋公社大丰收管理区打成第一眼机电井,经试抽每小时出水量60—80立方米。2 月,打
成机井1 350眼,完成土井9 500眼。1960—1964年,市人委制定纠正平调错误,确定以“小型
为主、群众自办为主、配套为主”,立足于当年见效益,将重点转入城郊社队,发展菜田灌溉,
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至1965年3月末,在城郊安装配套电机井150眼。
1966年11月26日,县委、县政府确定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坚持“以土为主、土
洋结合”的方针,重新掀起群众性的以打井为中心的水利建设高潮。由5 300人组成530个打井
队,开展打井。任民公社谷云兴打井队历经 300天,打成机电井39眼,“铁姑娘”徐国兰打井
队,80天打成机电井 8眼。1967“文化大革命”初期,打井工作撂荒,无人过问。1968年10月
后,水利干部下放,水利建设工作停顿。1972年后,水利建设工作恢复。1973年,县革委确定
先维修、后配套、再新建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优先安排效率快、效益高、旱情大的
重点产粮社队和无井队打井。至1977年,历经19年,打成机电井3 301眼,安装配套3 258眼,
国家扶助农民投资4 49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巩固成果、继续配套、加强管理、狠抓效益、提高建设水
平”的方针,新建和补打机井283眼,全县现有机电井3 117眼。其中:农用井2 194眼(深井35
眼),改水井181眼,草原井15眼,其它7眼。
二、工具革新
(一)打井工具
1958年以前,全靠人工用铁锹、铁钗等工具挖掘大口土井。1958年 8月以后,使用以人为
动力的轮式、压弓式“冲击锥”打小口深井。一般井径为40—50厘米,深30—50米,取潜层承
压水,水足质优。1959年 5月,引用辽宁省以人为动力的“旋转卫星跃进锥”钻井,井径44厘
米,井深30—50米。锥井进度、质量、效率优于冲击锥的14倍。
1961年,开始采用以机械为动力的“反循环”及上海 “300型”钻机钻井。一般两昼夜即
可钻成一眼直径50—60厘米,深40—60米的井筒。所下井管有木制、水泥制、钢制 3种,直径
30厘米。井管与井筒的间隙下部含水层处回填砂砾石,上部用土封严,可分层采水,防止污染。
通称“小口深井”,亦称“机井”。
(二)提水工具
1954年以前,大口土井提水多用人工手摇辘轳或直接用绳提取。以后,有一部分井使用马
拉式解放牌水车提水。
1959年 5月以后,小口深井提水使用机械动力。多数井以锅托(蒸气)机配3—5寸离心泵提
水,少数井配用电动机,每小时提水30—80吨。1961年后,多数井以195型柴油机配 3—4寸离
心泵,每小时提水30—50吨。1963年电网供电,其后随着电力发展,全县多以电动机配离心泵
提水。以上提水工具因受离心泵吸程限制,多置于地面,或半卧于地下,在地下水位下降较大
时提水困难。
1973年后,多数改用电动机、水泵合为一体的潜水泵,水泵潜入井水中提水,每小对提水
40—80吨。解决了农田灌溉提水问题。
(三)输水工具
1959年以前,肩挑人抬,马车拉水,逐埯浇灌,只限于局部坐水种地块。1959年春,先锋
人民公社大丰收大队(今天泉乡新青村)试修土渠灌溉农田,成功后普及到全县每个井。1975年,
文化公社良种场、羊草公社新生大队试用26台龙江 101自动喷灌机喷灌小麦,因成本过高未能
普及。随之试用聚乙稀薄膜管,俗称“小白龙”,将泵出的水直接输入农田,井水利用率达100%,
输水距离可随意调整,既经济又方便。成功后在全县普及。1976年以后,文化、羊草公社兴建
砖砌防渗渠道,输水灌溉,因成本高、易冻裂,只在局部应用。现在,全县机电井采用不同的
输水工具灌溉农田,但仍以“小白龙”为主。
三、机电井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65年9月,县水利局内设专管打井灌溉管理人员5人,负责全县机电井管理、井灌技术指
导等工作。1974年 4月,各公社、场设水利管理站,大队建立灌溉管理小组,生产队单井设专
人负责,形成了县、社、队三级管理体系。1967—1976年,县、社水利部门共培训水利站管理
干部、机泵手、灌水员、电工等 4 000余人。1984年,各乡镇场水利站设专人负责,单井承包
或卖给个人的由个人管理。
(二)农田井管理
1976年,全县推广文化公社按井编号、上帐立卡,固定专人定期检查、维修,不挪用设备
的经验。实行单井“五定”:定专人管、定灌溉指标、定提水设备、定合理报酬、定经济指标;
达到“五有”:井井有房、有田间工程、有提水设备、有建井档案、有专人看井的管理方法。
1981年,全县有1 900眼井定额包工,有187眼实行联产计酬的管理办法。羊草公社实行专
业承包,按产值的1:9、2:8、3:7 比例分成或对用井户实行产值大包干办法,使井的利用率达
到89%,单井灌溉面积平均达到 200亩,总灌面积达到4万亩。文化公社实行包设备、包管理、
包灌水 3遍;定专人、定任务、定灌水时间、定报酬;与用井户联管、联营、联灌、联产值比
例分成的井灌责任制。全社231眼井,实灌面积达到3.8万亩,平均单井灌地164.5亩,亩产165
公斤。文化大队设15人的水利服务站,对44眼机电井实行统一管理,由服务站对用井户实行设
备租用,用水收费办法。全县各公社效仿上述两个公社的做法,加强对机电井的管理与维修。
安达县机电井建设情况统计表
(1959—1984年) 面积:眼、万亩
(三)改水井管理
1965年,昌德公社长胜村试行过滤改水法,由使用者自行管理。
1978年后,改水井配备机械提水设备,固定专人管理,定时供水。
1982年,推广四平山公社管理改水井经验,制定了自来水管理办法,即:改水井有档案、
有管线平面图、有用水制度、有效益指标、有观测记录。要求改水工作做到:井房砖瓦化、环
境绿化、美化;机、泵、管、房清洁卫生;每日定时供水 3次,定收费标准,定设备维修;管
水员不准擅离岗位,不准别人代替,不准他人进井房,不准挪用设备。加强对改水井管理,使
设备完好率和正常运行率达到90%以上,保证了改水效果。
安达县1984年机电并分类配套情况表
单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