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渔业生产 一、自然生繁
解放前,境内一些较大泡沼,每逢雨大水丰,泡水增多,水质变好,就有鱼类生繁;若客
水流入,泡中鱼类增多,产量大增。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清末年间青肯泡多鱼,竞体黎黑。至民国 7年(1918年),泡内尚
产一种身形似鲤的鲫鱼,年产3万余斤。
伪康德 3年(1936年)前后,年降雨量增大,有青肯泡、轧葫芦泡(今中内泡)及其它多数水
泡产鱼,产量颇丰。据伪康德 3年《安达县志》记载:“安达县境凡低洼之地均产泥鳅,鱼身
圆而长,皮色黑而微黄,大者如箸,小者如指,有骨无鳞,味不甚美,故人多不喜食之。有鲤,
……生于泡泽者作黑色,俗名黑鲤,肉肥味鲜,人多珍之。有鲤鱼,……形似鲤,而黑体促腹
大,脊隆起而狭头与口均小,泡泽中皆产之,长者尺许,性暖补脾,味甚美。有狗鱼色黄而有
黑斑,啄锐长,齿尖利,专食鱼类,故名日狗,其肉可食。有鲶鱼,头口俱大,身扁无鳞,有
粘汁,故名鲇鱼,大者三四斤,本地人谓其犯陈病,所多有不食者。有黑鱼,身长而圆,鳞黑
肉白逐浪而行,其声鸣鸣,然值大雾之时,恒于近水草处,以头触地,逆流倒置,且能游行草
地,离水一二日可以不死,巨者五六斤,人恒不喜食之……。有胖头鱼,面部甚宽故名,大者
四五斤,出水即死,小者名苦鲢子,亦日胖头鲢子,特泡泽之中产之不甚多耳。”
伪康德12年(1945年),全省普降大雨,乌裕尔河、双阳河洪水溢入安达境内。至1953年,
是境内各泡产鱼最盛时期。哈尔滨等地许多渔家携大船大网到青肯泡、中内泡等地常年捕捞。
冬季利用大网拉捕,单网日产数十万斤。
二、库区人工养殖
库区养殖始于1974年。南来公社在南来屯中开挖10亩养鱼池,用机井供水,放养鲤鱼、花
白鲢,搭配草鱼,年获亩产50公斤。首次养殖成功,为全县人工养鱼提供经验。以后,有老虎
岗、中本等公社办鱼场,人工养鱼,均获成功。
1976年引进嫩江水后,建成红旗泡、燎原、东湖、东风、红星等水库,相继投放花白鲢、
草鱼、鲤鱼种40余万公斤,使水库鱼载量达到捕养平衡,鱼类资源增长。其中省属红旗泡水库
年投放鱼种 5万多公斤。冬季集中冰下拉网,年产20余万公斤,产值40—50万元。1980年县属
各库、公社养鱼场(池)及养鱼专业户均养殖,总产值达29.7万元。1984年上升到92万元,比1979
年增加两倍。
三、鱼种生产
1981年前,县内人工养鱼,所需鱼种,先由省水产部门从南方航空购进,在省内自繁,再
由哈市郊区或邻县供给本县,成本高、成活少。1982年5月,县水产站助资青肯泡公社建300亩
鱼种生产场,生产鱼种5 000公斤。翌年出春花鱼种3 000公斤。10月,东湖水库又建鱼种塘240
亩。至1984年,全县年产鱼种10万公斤,供给县内人工养殖。
四、捕捞
解放前,居民历来无常年专业捕鱼者,捕鱼工具均为临时制作的简易渔具。据伪康德 3年
(1936年)《安达县志》记载:“本县人捕鱼之具有网有钩,亦有用罩者,每于夏季多雨时期,
农民群往泡泽中捕鱼,少则自食,多则售卖,却为一种副业,并无以专业者。冬季或凿冰取之
……”。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为产鱼盛期,农民趁农闲时,多用扒网、捞网、鱼罩、插旋等在
浅泡深泽中捕捞,亦有用篓壶在碱沟溪流中截捕,其量不多,多为自食,少有食余卖之。大泡
深水中,鱼多个大,被外地商人或大渔户携船用大网,冬季用地拉网,大量捕捞运出。
1954—1957年合作化期间,劳力由农业合作社统一调配,偶尔有人捕鱼,则被视为“想发
展资本主义”,或被指责不务正业,遭受批判,无人捕捞。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由公社备船,筹资购网,统一组织捕鱼队,捕鱼队有5—7人或
十数人不等,在泡区用丝挂、旋网或用苇箔插旋进行捕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水库、社办渔场、个体专业户建池养鱼。红旗泡、种牛场、
中本、东湖、昌德、青肯泡等场、社组成专职渔业队,用船到深水中撒挂网、丝挂或用旋网捕
捞。渔业专业户,多承包库区浅水面插苇箔旋捞捕,养殖户均在初冬期揭池而捕。
全县现有渔船271只,其中国营2只,集体和专业户269只。全年从事渔业捕捞者807人,其
中外地来县内专业捕鱼人员113人。
安达县渔业生产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