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五篇 牧业
篇下序
安达草原广阔,牧草丰厚,草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最适于发展牧
业。辽金时代即为游牧地,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游牧地。清代以后被封禁,
仍为杜尔伯特蒙古人游牧地,在杜尔伯特旗界内建有牧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
车后,俄国铁路员工与守护铁路官兵带入奶牛饲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达厅时,境内牧
业以马、羊为主,牛次之。以后农业发展,牧畜随之繁育。牧业以马、骡、驴为主,牛、羊次
之。东北沦陷时期,牧业渐衰,元气大伤。
解放后,牧畜渐增,牧业以马、牛、羊为主。1948年,县建立农牧场,发展畜牧业。1952
年,全县养马占牧畜总数的74%,羊占10%,黄牛占8%,奶牛占4%,驴、骡占4%。60年代初,各
人民公社建起畜场多处。全县开展繁畜竞赛,大力繁育、改良,将劣质畜改良繁育成优质畜。
1963年,全市养羊占牧畜总数的 45%,马占33%,黄牛占15%,奶牛占7%。同期加强疫病防治,
使牧业发展较快。“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以粮为纲,奶牛饲养受限制,牧业发展缓慢。
1974年,全县养羊占牧畜总数的59%,马占25%,黄牛占12%,奶牛占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达县被省委定为牧业县,县委决定农村工作以牧业为主,牧
业以奶牛为主,重点发展。改良繁育黑白花奶牛,成为全县养殖业之主业。1980年,全县奶牛
存栏数占黑龙江省奶牛存栏数的 13.5%,是全省养奶牛头数最多县份,位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
其中,黑白花奶牛品种改良繁育头数占全省黑白花奶牛总数 11.3%,成为黑龙江省奶牛发展基
地。经过多年改良繁育,模交固定,到1982年形成中国北方黑白花奶牛。1983年,经中国黑白
花奶牛育种协作组南北方共同协商,统一定为中国黑白花奶牛。以乳用为主,并具有一定的肉
用性能。至1984年,全县养羊占牧畜总数的56%,马占23%,奶牛占 13%。呈马有增、羊持平、
奶牛剧增之势。奶牛以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加2 400余头。
今安达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已为全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