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奶牛第一节 发展源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西线通车后,俄国为控制中东铁路主权,各站调进大批俄
籍路员和俄国守备护路官兵,基于他们生活习惯的需要,带进一批奶牛,放在铁路沿线各站饲
养。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批白俄罗斯人流亡到铁路沿线各站,他们多属资本家和富农,侨
居安达县境内。在带来的一部分畜禽中,以奶牛居多。起初养奶牛户很少,萨尔图站仅有 5家,
到30年代,已发展到40家。一般大户饲养奶牛300—400头,中等户养40—50头,小户养6—7头。
奶牛最多时达2 500余头。伪康德5年(1938年),安达站有俄国人101户,养奶牛已超过2 000头。
饲养方式为大群放养。所产牛奶除自用外,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出售。安达站加工出售奶制品
的有“宝隆”奶庄、俄入“劳别达”奶庄,萨尔图站有“齐步高”奶庄、秋林牧场 (哈尔滨秋
林公司所属) 等。这些奶庄和牧场都收购鲜奶,除加工奶油、奶酪食品外,还生产工业用的奶
胶,销往哈尔滨、大连等站。居住在安达县境内的俄国人大部分是养奶牛的业主。在奶牛饲养
的过程中,他们只管经营和技术指导,具体劳动如放牧、打草、喂饮、除粪等由被雇用的中国
人承担,因此,被长期雇用的当地人学会并掌握了奶牛的饲养方法和奶制品的生产技术,成为
解放后居民饲养奶牛的技术力量。
伪满期间,日本侵略者向中东铁路沿线移民,先后在兴仁村萨尔图附近建立10多处农牧场,
饲养马匹,改良绵羊和奶牛。伪康德 7年(1940年)秋季,中东铁路沿线流行牛瘟,安达县奶牛
群普遍遭灾,灾情严重。一经发现病牛,立即捕杀,安达站奶牛死亡大半。伪康德8年(1941年)
后,全县粮食被日伪控制,十分紧张;羊草被列为军马草,控制使用,致使料草昂贵,奶牛饲
养业走入低谷。伪康德11年(1944年),再次发生牛瘟,传染面广。因境内奶牛不能及时检疫加
之兽药短缺而大批死亡,全县奶牛数量大减。次年日本投降后,治安混乱,养奶牛户经常遭到
抢劫,俄国人大量出卖奶牛,当地居民开始饲养。至1946年解放时,安达街仅有奶牛 266头,
萨尔图有奶牛100头左右,全县奶牛存栏数不超过400头。安达县奶牛由30年代的4 000—5 000
头降到300多头。
解放后,政府大力扶持农民、市民搞副业生产,鼓威居民饲养奶牛,促进奶牛饲养业发展。
当时社会稳定,料草便宜充足,鲜奶由牛奶生产合作社和乳粉厂收购,销路好,全县奶牛发展
很快。因养奶牛获利较大,与农业相EE闪失小,被群众称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居民中
出现养奶牛“热”,全县奶牛业迅速得以恢复。1947年,黑龙江省农林处、东北行政委员会农
林局先后接管伪满期间的几处农牧场,并在农牧场饲养马、奶牛等牲畜。各级农牧场共有奶牛
96头。1948年 2月,县政府把县直机关、区政府机关编余的马匹和没收敌伪的奶牛、绵羊等,
集中于三区政府接收的原日本特设农场,
成立安达县农牧场,派畜牧技术员,投资饲养。建场时有奶牛82头,其中成母牛56头,种
公牛 2头,余下的为育成牛和犊牛。1949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对畜牧生产制定“大量繁殖,
重点改良”的发展方针。至此,全县(包括各机关牧场)共拥有奶牛1 533头。1951年12月5日,
县人民政府召开乳牛业代表会议,制定“大力发展乳牛业,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改良品种,
从而发展农业,供给工业原料,增加国家财富,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成立乳牛业联合会,
下设牛奶加工合作社和乳牛业供销合作社,并设立奶牛人工授精配种站。1952年,安达镇居民
金广福,响应政府号召,组织奶牛户成立奶牛合作社,入社奶牛286头。社员集资50万元(旧人
民币),通过,银行贷款4 000万元(旧人民币),解决养牛户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奶牛饲养业得
到发展。至1954年,除卖往青海、山西、北京等省市的奶牛外,全县尚有奶牛 3 075头。1955
年在萨尔图各级公营农牧场收归国有的基础上,成立红色草原牧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牧场。
当年奶牛存栏5 181头,其中成母牛2 143头。
1956年年初,1月下旬,县私营工商业大部分实现公私合营和合作化,2月上旬,全县农村
实现了合作化。在合作化高潮中,个体养牛户积极要求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安达镇957
户养牛户有866户提出申请,占养牛户总数的90.5%。其中:有113户要求公私合营,753户要求
组织合作社。不久,安达镇相继建起8个奶牛专业社,萨尔图建起3个农牧结合社。1957年10月,
全县有奶牛7 116头。其中:国营牧场饲养3 764头,占52.9%;11个合作社饲养3 012头,占42.3%;
个体(多为老弱病残户)饲养 340头,占4.8%。全县奶牛全部入社后,因缺乏集中管理饲养经验,
在劳动管理上分工不当,在饲养上放牧不好、喂饮不及时,加之资金不足,草料减量,牛体瘦
弱,奶量下降,出现流产、死亡现象,全县奶牛合作社普遍亏损。1958年秋,全县实行人民公
社化,安达镇8个专业奶牛合作社合并成立先锋牧场。时有先锋、新兴两个大型奶牛牧场。1959
年,要求农村人民公社发展集体养奶牛业,实现牧场化。以后12个公社办起奶牛场,全县奶牛
存栏达10 130头。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限制社员饲养大牲畜,个人饲养奶牛受到限。
1963年末,全县奶牛存栏11 820头,其中国营牧场 4 887头,畜牧社3 031头,人民公社3 902
头。比1959年增加1 684头,年平均增加421头,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 3年自然灾害,人均口
粮减少,奶牛饲料更缺,牛体瘦弱,妊娠率低,奶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
错误干扰,养奶牛遭到批判和限制;农村受“大办农业,以粮为纲”政策所约束,草原资源优
势未能充分发挥,奶牛业发展受到阻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1979年 7月,省委将安达县定为牧业县。县委召开全县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确定充分
利用草原资源优势,以发展奶牛为主,全面发展牧业的方针;将太平庄、卧里屯两个公社改为
以发展牧业重点公社;放宽奶牛饲养政策,允许社员家庭饲养奶牛。县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积
极扶持社员饲养奶牛,实施国营、集体、社员三者同步发展的方针,大力增加奶牛生产。
1980年2月7日,中共安达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党为加速牧工县建设而奋斗。
会后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奶牛增产。3 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安达县定为牧、工、商
试典县,牧区农民饲养奶牛积极性更加高涨。
安达县改良奶牛品种之好、之快,引起国内外关注。国家、省先后两次在安达县召开提高
奶牛生产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于1980年 6月17日、10月13日两次11人
来安达县考察草原、畜牧情况及对建设项目进行鉴定。决定贷款支持中国在安达县建设现代化
牧业。县人民政府于11月、12月分两批共组织71人赴北京、天津、西安、兰州等地的牧区(场),
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及饲养经验。并将所学经验运用到奶牛生产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至年末,
奶牛存栏达到1.05万余头,其中个体养奶牛户增至480户,养奶牛559头。
1981年1月7日,国务院农业部畜牧总局局长祁果来安达县视察畜牧工作,研究确定牧、工、
商县建设项目。县人民政府于10月增设牧业现代化办公室,加强对牧业各项建设领导,专职管
理使用发展奶牛资金,加速牧业现代化建设。至年末,全县奶牛存栏达到 1.2万余头,比1979
年增长30%。其中个体奶牛户增加到2 121户,养奶牛3 280头,占全县奶牛总数的27%,个体养
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四大牧场”(先锋、燎原、种畜场、种牛场)和各公社建立奶牛生产责
任制,但发展不甚显著。经过调整各种责任制,1982年 8月,全县奶牛发展到13 723头。其中
“四大牧场”4 589头,占全县奶牛总数的33.4%;公社牧场4 546头,占 33.2%;个体4 588头,
占33.4%。全县形成牧场、公社、个体养牛三者竞相发展的局面。 此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
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深入进行牧业体制改革,制定“以牧为主,牧农结合,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1984年,政策进一步放宽,“四大牧场”允许个人饲养奶牛。
农村工作坚持以牧为主,牧业以奶牛为主。实行抓牧场、带乡村、帮个体、办大户的做法。全
县很快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奶牛大发展的新形势。9月全县养奶牛专业户为3 598户,
年末发展到8 382户,养牛15 444头。全县奶牛发展到214万头,其中:乡镇集体及村民经营1.92
万头,占89.7%;国营牧场饲养1 788头,占8.4%;其它428头,占1.9%。
1949—1984年奶牛数及产奶总量统计表
单位:头、吨
1980年,安达县奶牛存栏数占黑龙江省奶牛存栏数的 13.5%,是全省养奶牛头数最多的县
份。其中黑白花奶牛品种改良繁育的头数占全省黑白花奶牛总数的 11.3%,为全国、全省县级
单位之冠。随着牛奶产量的增加,牛奶加工企业也随之发展起来。5家乳品厂日处理鲜奶340吨,
加工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奶制品出口量在全省占有的比重最大,其质量一直处子领先地位,
誉满全国。“红星牌”和“华丹牌”全腊奶粉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牌和银牌。安达县
奶牛业已为全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