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区域分布

第二节 区域分布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西线通车后,奶牛主要掌握在俄国私人手中,主要分布在
安达站、萨尔图站。至30年代初,奶牛向奶庄、牧场集中,以萨尔图地区为主。

  40年代至解放前夕,奶牛由俄国人占有,分散饲养变为由裕昌源火磨企业和日本公营集团
占有、饲养。日本侵略者先后在萨尔图地区建立10多处农牧场,集中饲养。当地人掌握了饲养
方法和奶制品生产技术,出现零星饲养户。全县奶牛开始向铁路沿线附近农村扩散。

  解放后至1955年农业合作化前,奶牛从苏联侨民手中逐渐转移到当地居民手中,仍为私人
占有,个体饲养。机关、集体单位办牧场,集中饲养奶牛。奶牛饲养面继续向农村扩展。至1955
年,全县11个区,除四区、七区无奶牛外,其余 9个区均饲养奶牛。其中以一区、三区、八区、
九区为主,4个区饲养奶牛头数占全县总数的98%。

  1956—1978年,奶牛由私人所有变为集体所有,由分散饲养变为集体饲养,主要分布在农
村。其中1960—1964年安达市期间,主要分布在北部萨尔图和中部的天泉、万宝山等公社。

  1979—1984年,允许市民、村民、职工个人饲养,奶牛遍及全县各地。1984年奶牛区域分
布如下表:

   安达县1984年奶牛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