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品种繁育 一、品种改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俄人从俄国各地带来一些奶牛,有“西门达尔”、
“雅罗斯拉夫”、“西伯利亚”、“蒙古”等十几个奶牛品种。毛色为红白花、黄白花、灰白
花、少数为青白花,品种杂乱,体型不佳,产奶量低。起初因私人家庭自繁自养种公牛,采用
原始本交配种,多有近亲繁殖情况。以后,通过多年杂交繁育,自然形成“安达杂种奶牛”。
分布滨洲安达站、萨尔图站一带,通称“滨洲奶牛”。“滨洲奶牛”主要是安达杂种奶牛。伪
康德10年(1943年),安达街的伪滨江省立安达国民高等学校从日本北海道输入 4头目系荷兰黑
白花母牛。
解放后至1964年前,全县各牧场种公牛繁育均为自繁自养,采用本交配种,多属低质牛群。
1964年,各牧场开始引进美系荷兰黑白花种公牛,因其体型较小,通称“小荷兰”。后又引进
日系荷兰黑白花种公牛,体型较大,通称“大荷兰”,对安达当地的奶牛进行杂交改良。1971
年从北京引进“北京黑白花”种公牛进行杂交改良。1975年,东北农学院于海东教授应用同期
同龄奶牛比较法,对安达县10头种公牛进行后裔测定。确认5头为优良种公牛,另5头因质劣种
牛被淘汰。经过选种、杂交、繁育,初步培育出黑白花奶牛新品种。改良后全县奶牛品种纯优,
产奶量逐年增加。作为安达县奶牛基地的先锋牧场,1960年奶牛平均单产为 2 624公斤,1981
年平均单产为5 002公斤,品种改良后比改良前提高了1倍。1980年,先锋牧场八一分场的“1881
号”和“4650号”两头高产奶牛年产奶超过万公斤,创造安达县养牛史上产奶量最高的记录。
经过多年选种、杂交、繁育。至1982年,形成中国北方黑白花奶牛。1983年,经中国黑白
花奶牛育种协作组南北方共同协商,统一定为中国黑白花奶牛。以乳用为主,并具有一定的肉
用性能。
中国黑白花奶牛特点:体格健壮,结构匀称;毛色呈黑白花,花片分明;体躯长、宽深,
背腰结合良好,尻长、平、宽;胸部发育良好,腹部公牛适中、母牛大而不下垂;四肢健壮结
实,姿势良好;蹄形正,质地坚实;母牛乳房大,向前后延伸,附着良好,乳腺发育充分,乳
头大小适中,分布均匀,乳静脉粗大而弯曲,乳井大而深。1974—1984年,先后对先锋牧场八
一分场3 862头成母牛进行良种鉴定,鉴定出良种牛844头,占鉴定数的21.85%。其中:双特
(产奶性能优化、牛体外貌优良)牛57头,占鉴定牛数的1.5%;品种牛 1 504头,占鉴定牛数的
38.9%。鉴定情况如下:
先锋牧场引进奶牛种公牛品种
1980年先锋牧场各分场产奶量
先锋牧场历年产奶量统计表
续表
二、配种繁宵
1951年县奶牛业联合会成立前,奶牛繁育一直沿袭原始本交配种进行繁育。由于种公牛质
量低劣,奶牛繁育处于原始落后阶段。1952年奶牛业联合会成立后,萨尔图地区的公营牧场,
首先进行选种繁育。将优良种公牛挑选出来专门饲养,采用苏联伊凡诺夫教授的奶牛繁育理论
和操作方法,采集鲜精配种,用人工输精法繁育奶牛。受技术、设备限制,只局限于牧场内部
使用。
1960年,先锋、燎原牧场成立配种室,设专人采精,在本场实行人工输精配种。
1970年由鲜精配种进而发展为冷冻精配种,在人工输精配种繁育奶牛的同时,开始进行黄
牛改良试验,均获得良好效果。1974年,全面推广优良品种人工输精配种繁育法。并筹集资金,
建立安达县种公牛站。将各大牧场的13头优良荷兰黑白花种公牛集中起来,自制冻精,供全县
各场社使用。全县“四大牧场”、16个公社共建立94个人工输精点,140 名技术人员从事奶牛
繁育工作,购进冷冻精液罐 108个,形成站、室、点、员四结合的家畜繁育体系。1975年,全
县实行奶牛冷冻精人工配种。利用冷冻精液配种,每年节省 80%的种公牛的饲养费用。1976年,
通过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的介绍,引进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的种公牛冷冻精液,从而
代替种公牛的引进。使用引进冷冻精液减轻种公牛引进费用和养殖种公牛的饲养费用,达到改
造牛群,优化品种的目的。全县牛奶产量增加,扩大牧业和乳品加工业的生产。
1980年以后,牧业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畜繁育技术服务对象、经营体制也随之发
生变化。1981年 9月24日,升平公社增涵大队建立第一个家庭繁育技术服务专业户。此后,全
县相继涌现出奶牛配种服务专业户 105个。扩大技术服务范围,承担全县奶牛配种、黄牛改良
的配种繁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