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疫病防治

第六节 疫病防治




  一、内科病防治

  (一)肺炎

  肺炎属奶牛多发病。一般在气候变化急剧的早春,晚秋季节发病,体弱、老龄奶牛发病较
多。发病原因主要是受寒冷刺激后感冒高烧引起。60年代前,民间兽医缺乏诊疗技术和特效药
物,造成误诊死亡的病例很多。到60年代中期,在兽医临床上普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加
之各种消炎药物的增多,对奶牛肺炎的诊断准确,治疗也较为及时。现在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和
治愈率达到100%。

  (二)创伤性网胃心包炎

  奶牛创伤性网胃心包炎,在本地每年都有发生。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粗放,导致奶牛
误食混入饲料中尖锐的铁钉、铁丝等金属异物,进入网胃时刺伤胃壁而引起网胃炎。80年代前,
凡是发生创伤性网胃炎的奶牛,往往到后期转为创伤性心包炎,导致无法医治而死亡。创伤性
网胃心包炎病死率高达100%。以后,县兽医人员注意研究此病的防治方法,采用磁铁疗法,对
奶牛创伤性网胃心包炎进行防治,效果最佳。此后,县兽医卫生防疫院,在每年春秋两季应用
磁铁疗法对全县牛群进行两次防治,同时宣传讲解病因,加强饲养管理,严防尖锐异物混入草
料内,现在此病在兽医临床上已很少出现,基本得到控制。

  (三)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是奶牛的主要内科病,本地发生较多。发病主要原因是长期饲喂粗硬难消化的饲
料;或是饲料单纯,饲料结构不平衡,精料过高,粗饲料如干草供应量不足;或是突然加喂适
口性好的饲料,过度采食,使胃负担加重;或是天寒受冷机体感冒,运动不足,全身张力降低
等导致发病。

  此病在70年代以前,多因误诊而死亡。70年代后,实施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社、场兽
医防治所对此病都能做出准确诊断和进行治疗。采取兴奋瘤胃、加强和恢复瘤胃功能、制止瘤
胃内异常发酵、调整瘤胃酸碱度、防止机体酸中毒等方法消除病因,进行治疗。加之合理用药,
治愈率达100%。1980年以来,采取合理搭配精粗饲料,制定给食比例和标准,严禁单纯追求高
产而增加精料减少粗饲料,杜绝喂变质、冰冻饲料等一系列预防措施,此病的发生已逐年减少。

  (四)瘤胃积食

  奶牛养殖以来,就有瘤胃积食症发生。病因有:(1) 多见于为追高产量,盲目增加高质精
料,粗料量过低;(2)突然变更饲料品种,牛贪食,吃的过多;(3)精料保管不严,奶牛偷食过
多的精料;(4)牛体过肥,妊娠后期,高产牛全身张力降低。

  50年代以前,兽医治疗技术落后,缺乏泻药,往往因胃部膨气而死亡。60年代后,特效泻
药和兴奋胃的肠蠕动药物增多,对症治疗的病牛均能100%的治愈。

  (五)瘤胃膨气

  瘤胃膨气又叫气胀,是当地牛群中的常见病。此病多发生在夏季放牧期,病因:长期舍饲,
突然改换放牧,过多采食鲜嫩的青草、苜蓿、块根饲料、豆科等易于发酵产气的饲料;饲喂大
豆、豆饼等未经浸泡含蛋白较高的饲料;雨后放牧,吃了带水的豆科植物;误食腐败变质饲料。

  60年代前,此病被认为是牛的绝症,多数奶牛因患气胀而死亡。70年代,应用瘤胃穿刺疗
法,采取放气急救治疗。放气后再通过套管针筒将制酵剂注入胃内,制止产气,治愈率达到100%。
80年代以后,加强饲养管理,发病率逐年下降。

  二、奶牛产科病防治

  (一)奶牛难妊症

  难妊症阻碍奶牛繁育,导致奶量减少。

  病因:(1) 对母牛的饲养管理失宜,饲料不足,牛体瘦弱,其生殖机能减弱或受到破坏;
(2)饲料配合不当,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长期喂给过多的精料, 缺乏运动,牛体
过肥,引起卵巢发生脂肪性病变;(3) 长期饲养在低温潮湿、通风不良的圈舍内,缺乏运动;
(4)因泌乳过多或千乳过迟,引起生殖机能减退;(5)配种不当,母牛发情后未适时配种,多次
错过情期,造成母牛发情排卵不规律造成不孕;(6) 输精器械消毒不严,引起阴道炎、子宫颈
管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器官疾病。

  据县畜牧总站1980年调查,在3 886头成母牛中,难妊牛631头,占16.24%。以每年少产犊
牛631头、少产鲜奶2 524吨计算,其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189.3万元。防治办法:(1)县畜牧局
与省东北农学院联合成立“激光治疗奶牛不妊娠咨询服务站”三处,进行激光治疗。(2) 加强
奶牛饲养管理,改变饲料单一为多种饲料科学搭配;(3) 加强配种技术队伍培训,配种执行无
菌操作规程,避免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生;(4)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治;(5)淘汰无治疗
价值的难妊牛。采用上述措施后,效果良好。

  (二)胎衣不下

  70年代前,成母牛产犊后常发生胎衣不下症。病因:饲养管理粗放,奶牛妊娠后期运动不
足,饲料中缺乏维生素、钙、盐等矿物质和喂大量酒糟等原因所致。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胎衣剥
离。此法往往由于操作消毒不严密而造成细菌感染,甚至影响以后孕犊。1980年后,除合理搭
配饲料及补给适当的矿物质添加剂以外,还采用在母牛产犊后立即灌服2—3两白酒或啤酒2—3
瓶的办法,防止胎衣不下症十分有效。

  (三)产后瘫痪

  奶牛产后瘫痪属多发病,尤其高产奶牛更为多见。病因是饲料中严重缺钙所致。建国前后
奶牛发病率高达 6—8%,主要采用乳房送风方法治疗,具有一定疗效。1980年后,采取防治措
施是:(1)在母牛分娩前两周和分娩后一周内,减少喂精饲料和多汁饲料;(2)在妊娠期间补喂
钙盐,增加运动量和进行日光浴;(3)在分娩前10天,注射维生素


温盐水,3天内挤奶不要挤净;(5)发病时用补钙疗法代替乳房送风疗法。采取上述措施,有效
地控制了奶牛产后瘫痪症的发生。现在此病已减少到2%以下。

  (四)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症在当地奶牛中常见。1970年前,发病较多,主要是人工授精、分娩助产时消
毒不严和产后护理不当造成细菌侵入感染所致。发病率高达10%以上,致使多数奶牛不孕。1980
年后,防治措施是:(1)人工授精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2)在临产及产后,对阴门及产房、
畜床进行彻底消毒;(3)及时治疗生殖器官疾病。近年来,此病已得到控制。

  (五)乳房炎

  乳房炎是一种乳腺疾病,在当地奶牛中常见,多发生在泌乳期。通常是由乳头上污染的病
原微生物侵入引起,或是各种机械性创伤及榨奶技术不良所致。乳房炎发病率占全县成母牛的
3%左右,隐性型乳房炎约占成母牛的 50%以上。乳房炎对奶牛泌乳机能和乳汁的质量具有一定
的影响。防治措施:(1)保持牛舍清洁、干燥、通风,经常清扫消毒;(2)经常刷拭牛身,保持
牛体清洁,搞好挤奶卫生;(3)在泌乳期进行乳头药浴;(4)在干奶期向乳房内注射抗菌素;(5)
采用先进的诊断技术检查隐性乳房炎,一经发现,采用神经封闭疗法和外阴动脉注射疗法治疗。
近几年,此病已得到控制。

  (六)醋酮血病

  醋酮血病,在当地的奶牛中比较多见。据1980年调查,高产奶牛和产后一个月的产奶高峰
期奶牛发病较多,产犊4—7胎、产奶量在6吨以上的奶牛发病率最高。

  病因:(1) 饲养管理失调,日粮配合比例不均衡,为追求产奶量,饲料中豆制品增加过多;
(2)饲料中精料含量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供应不足;(3)饲料低劣、单纯或缺乏粗饲料。上述原
因引起体内内分泌系统机能失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降低。

  醋酮血病特征是: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紊乱症状,在临床上往往与产后
瘫痪混淆而误诊。一般采用补糖、补钙、解毒保肝、健胃强心等措施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将
糖盐水500毫升、5%碳酸氢钠500毫升、40%葡萄糖 500毫升、3%氯化钙600毫升混合,一次静脉
注射,每日 2次。疗效甚佳。现在,因养牛户追求出奶率,饲料搭配不合理,奶牛醋酮血病呈
上升趋势。

  三、犊牛内科病防治

  (一)肺炎

  在当地,犊牛肺炎是犊牛常见病,常发生在早春或初冬季节。病因:在饲养条件差、特别
是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足导致犊牛体质衰弱、抵抗力下降时,容易感染肺炎;当气温骤变、寒冷
侵袭,牛舍脏湿、通风不良时,也能诱发肺炎。

  1960年以前,犊牛肺炎死亡率高。1970年以后,加强对犊牛的饲养管理,犊牛肺炎减少。
随着兽医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犊牛肺炎病基本得到控制。

  (二)下痢

  1970年前,下痢是危及犊牛成活的主要疾病。28日龄以内的幼犊发病率很高,占犊牛病的
10%。内因是犊牛瘤胃粘膜尚未发育,仅依靠真胃消化。 外因是人工哺乳的乳温偏低或偏高,
未能定时定量;混合常乳消毒不彻底,哺乳用具不清洁,造成细菌感染;犊牛栏床潮湿,长久
趴卧湿地,腹部受凉,或受雨浇淋,冷风刺激,造成消化机能紊乱;犊牛舔食粪便污染的垫草、
大肠杆菌、付伤寒杆菌经口感染。

  安达县家畜兽医防疫站采取的防治措施是:(1)犊牛出生后7日内,按饲养规程喂哺其母初
乳,饮奶定时、定量、定温,搞好哺乳卫生;(2) 训练犊牛采食植物饲料时,饲料调剂要卫生,
变换饲料时,应根据犊牛消化情况进行合理调整;(3) 保持犊牛舍清洁、干燥、采光充足,及
时消毒、更换垫草,防止犊牛趴卧时受凉;(4) 早期将犊牛赶到舍外,进行逍遥式运动和日光
浴,防止受凉和中暑,牛舍门窗要严密,防止贼风侵袭;(5) 病发后立即对症治疗。1980年以
来,犊牛下痢减少,仅占犊牛病的4%。

  (三)佝偻病

  犊牛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病,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季节。病因是先天缺钙,出生后饲
料中缺乏维生素D,日光照射不足等。佝偻病给犊牛健康发育带来严重障碍。1975年后, 防治
犊牛佝偻病的措施是:(1) 对怀孕母牛进行适当运动和放牧,喂食青饲料与优质干草,保证必
要的全价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注意钙和磷的比例,后期补喂骨粉;(2)
发病后立即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20年来,犊牛佝偻病已经得到控制。

  (四)白肌病

  1978年 4月,县种畜场嫩河分场28头犊牛发生白肌病。先用药物治疗无效,后改用补给亚
硒酸钠和维生素E进行治疗,除1头继发大叶性肺炎和1头胸膜炎外,其余全部治愈。1979年5月,
县种畜场北旺分场35头犊牛发生白肌病,3日内死亡6头。补硒后控制了疫情。1981年 1月14日,
县燎原牧场青龙山分场发生犊牛白肌病,均采取补硒的方法治疗。

  白肌病主要症状:往往体温正常、脉搏快、呼吸困难,鼻流粘液,首先表现沉郁、流涎、
乱撞、双目失明,吼叫、卧地不起,两腿呈游泳状,尿液无异常。病因已经查明,主要是安达
地区严重缺硒,引起发病。各大畜牧场对犊牛补给微量元素硒之后,白肌病被控制,现已杜绝。

  四、传染病防治

  (一)结核病防治

  奶牛结核病以前就有,因缺医少药无法防治。1958年县政府采取“检疫、隔离、管护、淘
杀”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在防治的同时注意培育健康的犊牛。1959年全县建立4 个隔离点,有
效地控制奶牛结合病的发生和蔓延,现在已基本得到控制。主要防治措施是:(1) 进行全县奶
牛结核病检疫普查,清除病牛,消灭传染源;(2) 采取隔离办法,将病牛集中饲养,缩小疫区
范围,将牧地划分健康区和污染区,实行隔离放牧;(3) 淘杀无经济价值的结核病牛,降低污
染率;(4)治愈病牛。

  (二)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解放前就有发生。1957年抽样检查,奶牛布病污染率达
25.3%,并采取免疫措施防治。1965年布病污染率下降到3.5%。“文化大革命” 期间,布病防
治工作中断。1979年布病污染率有所上升。各公社均有发生,仅程度不同。青肯泡公社民生五
队的 298只绵羊中,检出阳性布病的91只,占30.5%。后来羊布病扩大污染,全队98户520人中
有30户42人被感染,发病率8.1%。198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布病检疫工作,结果是四大牧场
(先锋、燎原、种畜、种牛)奶牛的布病阳性率为14.11%,公社奶牛阳性率28.49%;成年黄牛阳
性率为9.5%;疫点成母羊阳性率为39.2%,非疫点成母羊阳性率7.32%。在全县 631头难妊牛中,
因布病造成子宫内膜炎不妊症的有 126头,占19.97%。普查结果引起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
视,立即采取“检疫、免疫、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规定:(1) 每年坚持对家
畜进行检疫、隔离和淘杀;(2)坚持免疫,每年免疫密度要达到95%以上;(3) 严禁买卖布病患
畜。

  (三)口蹄疫防治

  奶牛口蹄疫在1963年12月27日突然发生,仅几天时间就扩及18个公社(场)、64个生产大队、
148个生产小队。发病牲畜达3 846头(只),其中牛3 160头,死亡93头。 为控制其流行蔓延,
采取消毒、毁尸、隔离、封锁等措施。对患畜及时进行治疗和处理,在村屯路口设石灰、草木
灰或药物消毒池进行消毒,组织流动防疫员巡回检疫进行药物治疗,使疫情当年得到控制。

  (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1980年 8月17日,县种畜场五分场发生奶牛、黄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全场36头奶牛中,
有26头发病,占72.2%;112头黄牛中有24头发病,占69.15%。当时采取包括药物在内的综合性
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角膜结膜炎症不可轻视,虽只局限于眼睛发病,未能引起死亡,但因
传染迅速,发病率高,给牛群放牧、饲养管理造成困难,同时影响出奶量。

  (五)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疫病。1984年 8月6日,大庆市牧工商联合公司所属一营3个奶
牛连队发生该病,传入相距只有1公里的燎原牧场黑鱼泡分场。全场456头奶牛,44头发病,发
病率 9.65%。病牛症状是高烧、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活动不灵。本着
“早、快、严、小”的防治原则,采取紧急封锁、隔离、消毒、对症治疗等有效措施,发病牛
无死亡,疫情及时被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