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饲养管理

第三节 饲养管理




  马 从开荒种地开始:至1956年合作化前,个体饲养管理较为精心,役马全年舍饲槽喂,
饲草为谷草,精料为豆饼、高梁、麦麸子等。大户役马有棚、圈,小户有圈无棚。非役马饲养
管理较为原始粗放,主要以放牧为主,冬季喂羊草、谷草。有圈无棚,露天饲养。1956年合作
化后,改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役马归大群,有马棚,舍饲槽喂,设专人管理。每天喂5—6斤
精料,每匹马年留料粮800—1 000斤。1959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强调分槽饲养,由有经验的
老农充当饲养员。建立使喂制度,改善饲养管理方式。生产队整建畜舍,实现耕畜棚圈饲养。
随着农电输入,各生产队使用电动铡草机,用短谷草喂饲。并注意棚圈卫生,勤起粪勤垫圈。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马匹承包或卖给农民个人,由集体饲养又转为分户饲
养。

  黄牛 使役的少,多为菜牛。受“重马轻(黄)牛”的思想影响,管理粗放。使用时每天喂
谷草添精料2—3斤。非使役季节赶到草原上野放。无论个人或集体饲养,均有圈无棚,露天饲
养。夏季放青,冬季放荒,适当补饲干草和农作物秸杆。1980年以后,允许个人饲养,加之肉
牛外销,个人饲养管理精心。夏季放牧,冬季舍饲。

  羊 因肉可食、皮可衣、毛可作为毛纺工业的主要原料,所以个人、集体饲养管理都很精
心。夏季放牧,冬季放荒,同时补饲羊草和农作物秸杆。在妊娠后期产羔初期补饲精料。集体
饲养时,每只羊每年留饲料粮 5—10斤。奶羊在泌乳期给精料。羊有圈舍,冬避风雪,夏避雨,
防止狼害。除常规性管理外,还在剪毛后进行药浴灭癞驱虫。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始终允许回民各户养羊食肉。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养羊逐年增加。1980年全县个体饲养绵羊33 897只,山羊 2 944只。1984
年,增加至1193 133只和4 575只。

  猪 饲养广泛,因投资少,饲养简单,获利容易,农户几乎家家饲养。开垦以来,生猪主
要是个体饲养。1956年合作化后,出现集体饲养。个人、集体饲养都沿用原始粗放的饲养管理
办法。夏季组群放牧和补饲相结合,冬季散放按时喂饲。饲料有玉米、高梁、糠麸、甜菜叶、
土豆、蔬菜、野菜、草籽、酒糟、豆腐渣等。猪有圈及简易敞棚,夏季防雨,但冬不防寒。1950
年,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一封信”发表后,全县大养特养其猪,把猪放在“六畜之首”。
1958年“大跃进”时,努力培养年产百仔的母猪,号称“百仔猪”,事与愿违,没有成功。以
后,实行生猪派养派购,社员养猪分给饲料地。1963年,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精料断喂的局
面迅速改变,饲料相应增加。1976年后,政府号召多养猪,多积肥,育肥猪常年圈养。老虎岗
公社规定猪圈不留门。以后又建“双列式”的猪圈。1980年以后,养猪专业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育肥猪喂配合饲料,有的喂干料,使用饲料添加剂助长。建永久性猪圈,进行暖舍
饲养。

  鸡、鸭、鹅 个体饲养一直采用常年散放、自觅食吃的传统方式。饲料是玉米、草谷类籽
粒、糠麸和菜类。鸭、鹅有窝,鸡窝带架,有的建上蹲鸡、下爬鸭鹅的混合窝架。集体主要养
鸡,建有永久性的保温鸡舍,舍前设笼罩,便于运动,鸡舍消毒,定期防疫注射。1980年以后,
养鸡专业户喂混合料和添加剂,定期消毒、防疫,均在保温舍中饲养,提高了科学养鸡水平。
养鹅专业户一般春季舍饲,夏季放牧,采食青草,秋季出售。养鸭专业户一般采用笼罩圈养,
户数不多。

  狗、猫 饲养农民养狗的较多,城镇居民养狗的少。一般搭小型狗窝,农村与猪同喂,吃
猪食,城镇单喂。公安局的警犬按标准饲养。1961年,在西部地区建养狗场 1处,试养经济狗
(皮肉两用),因缺经验,未能成功。农村、城镇居民养猫,栖息在室内,喂饭菜。

  兔 城镇、农村均有饲养,数量不多。笼养较多,母兔笼内置洞穴,便于产仔。兔吃青草、
干草、蔬菜、胡萝卜、土豆等。喜食豆类食品,多喂玉米面粥。

  野生动物 解放前很少养殖,伪康德5年(1938年)县立两级小学校各班笼养小动物荷兰猪4
—5只,后因影响教室卫生停养。1960年开始饲养蜜蜂和蓖麻蚕。70年代, 燎原牧场三岔河分
场圈养东北梅花鹿30只。人民公园饲养观赏动物蓝孔雀 5只(3公2母)、丹顶鹤3只、黑熊1只、
人脚獾 1只,1980年公园缓建均处理。1980年以后,开始饲养具有经济价值的貉、貂、鹌鹑、
肉鸽和荷兰猪等野生动物。所饲养的经济动物均处于试验阶段,数量很少,且成功的不多。因
缺乏饲养野生动物的经验,鹿因饲草不适宜,数量逐年减少,貉和貂也未发展起来。鹌鹑受气
温影响和销路不畅,停止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