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七篇 交通 邮电
篇下序
19世纪末,境内有呼兰至省城齐齐哈尔土道两条,亦称卜奎南、北道。卜奎南道经过杜尔
伯特旗境,长期封禁,不准汉人通行,仅有北道可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横贯
安达地区,过境 200余里。安达厅设治后,立屯开垦,乡间大车道、毛道渐辟。民国年间,安
达站至县城、安达站至拜泉大道开通,铁路、公路交通顺达,货运频繁,往来渐增。至解放前
夕,安达通往拜泉、明水、望奎、青冈的路面均为土质,晴通雨不通。特别是在雨季和春融解
冻之时,行至低洼处,“往往车脱其辐而陷轮,马没其足而及腹”。7 马拉一车,日行40里,
须起早贪晚。机动车辆屈指可数,汽车无油烧木炭,勉强开动,慢如牛车。
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人力抢修被日伪破坏的桥梁和路面。至1952年,县内所有路段全部
修复通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又将私营的机动车、畜力车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调
度,统一使用。以后,修桥筑路,改造车辆。60年代,机动车增加,公路延长,路面均铺砂石。
70年代,砂石路面更换为黑色柏油路面。1984年,全县共有公路18条,总长 368.5公里。其中:
国家级公路明水—沈阳干线1条,过境长度106.8公里;县级公路6条,总长115.8公里;乡级公
路11条,总长145.9公里。公路桥梁14座,总长236.2米。县、乡公路成网,村屯道路相接,畅
通无阻,农民进城,当日往返。昔日“五更起,亥时归,身裹皮袄坐大车”的旅途艰辛已成旧
话。铁路呈复线,站场已扩建。安达站每天客运列车增至11对22列,平均65分钟通过一列。铁
路、公路连网,四通八达。
县邮政事业起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先是传递官方公文,后来扩大到民间的信函、
包裹。民国 8年(1919年),设立电报局。开办电信业务。民国14年(1925年)县城通电话,翌年
通电报,但多为统治阶级和军队服务,民用极少。伪大同元年(1932年)安达县沦陷以后,电报、
电话成为日伪搜捕共产党人和镇压人民群众反抗的信息传递工具。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修复
日伪遗留的严重破损的邮电设备,使之服务于民。50年代开辟农村邮路,增设邮政局所。60年
代扩大市话容量,建设市、社、队双辐射通信网,安装使用会议电话。70年代调整网路,扩大
通信能力。至1984年,全县共有邮电支局、所15个,代办所 2个。通话可至村,通邮可至屯。
业务扩展到函件、印刷品、包裹、报刊发行、机要通信、市内电话、长途电话、会议电话、电
报、国际通信、集邮、邮政储蓄12种。民间村村通话、屯屯通邮;国际邮件、电报、电话可发
转至世界各地,邮政电信网络发达,信息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