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九篇 商业
篇下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西线安达站开通后,铁道两侧仅有小店几户。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达厅设治后,开始招商设市。初为人背肩挑摆摊设床叫卖,后兴
坐商,出现店铺。至宣统三年(1911年)县城(今任民镇)商号不过十几余家。
民国 3年(1914年),安达站至拜泉大道开通后,四周交通畅达,商客活跃,商品交换日趋
频繁。安达站逐渐发展成为附近各地物资集散地,境内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日、俄、英等外
商及哈尔滨、长春等内地商号接踵而来,街面上红幌耀眼,牌匾醒目,鳞次栉比,市场活跃。
至民国14年(1925年),县城及安达站两地商号已逾千家。粮业、杂货业、山货药材业已具规模。
伪大同元年(1932年)安达沦陷,日军侵入,商路阻绝。伪满初期,日货大量输入,排挤国
货;日伪机构向商户摊派各种钱款,勒索商民,民族工商业逐渐萎缩。后期,日伪管理和供应
机构参与商业活动,掺杂使假,倒买倒卖,搜刮商民。至伪康德 9年(1942年),全县仅有商号
300余家。至解放前夕,曾兴盛一时的安达站仅有几家店铺和几十家街头杂货摊床。
解放后,国家在加速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供销合作事业,对私营商业采取“利
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至1950年,有国营零售网点 4个,即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
土产商店、煤炭商店;私营商业网点 429个。1956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
商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加上农民集资兴办的供销合作商业在内,商业网点已遍布全县城乡各
地,商业日趋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体制多变,管理混乱,商业局、供销社合并,流通
领域形成了一种成份、一个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影响了商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逐步改革商业体制,改变过去统得过死、渠道
少、环节多的封闭式流通体系,市场更加繁荣活跃。现已形成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
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84年,全县商业、供销合作社有经营单位 250个,从
业人员5 063人;农副产品收购额58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9 758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1 986
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社会总产值的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