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存

第三节 储存




  一、场、仓

  解放前,私人粮栈、粮场大都露天保管。东北沦陷时期,日伪为掠夺粮食,在制米厂院内
建粮仓3栋。

  解放后,于1948年初,县粮食局在县城原日军仓库院内建筑仓库和扩建收粮场。当年建成
粮仓10栋,加上原有3栋,共13栋,面积1.18万平方米,可容粮6 500万斤。同年 9月,成立黑
龙江省粮食公司安达粮栈,栈址设在货物处十一线场内。当时仅有货场6.14万平方米。1949年
7月,成立安达县粮食公司,下设东、西两场。东场没在安达粮栈旧址 (八蒿子),西场设在裕
昌源火磨后院(今县粮一库)。1950年12月,安达县公粮仓库改为嫩江省粮食局第二仓库。次年,
建成木瓦仓1栋,面积1 000平方米,容量为200万斤。1952年11月5日,成立粮谷储运公司,下
设 3个粮场和任民粮栈粮食接收点。将原东、西两场改为第一、第二粮场,把合并后的公粮仓
库改为第三场。共有场地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第一场面积为40万平方米, 第二场面积为8.1
万平方米,三场面积为12.7万平方米,任民粮栈场地面积 7.2万平方米,粮仓14栋,面积1.28
万平方米,容量6 700万斤。1955年,建成房式仓16栋,面积 1.2万平方米,总容量为3 000万
斤。1956 年,第一粮栈建成8栋粮仓,面积6 551平方米,容量为3 124万斤。至1957年,全县
共有货场、仓库点 5处,即安达货场、任民镇货场、萨尔图货场、油脂库货场、安达粮库;面
积129 030平方米,容量为129 039吨;库房38栋,面积31 288平方米,容量17 824万斤。至此,
全县成品粮和部分原稂开始直接入库保管。1965年恢复安达县后,全县粮仓减至37栋,面积3.25
万平方米,容量1.64亿斤。

  1967年,全县“深挖洞、广积粮”,各库、场共修建容粮为20吨的土圆仓72栋。1970年又
修建容量70吨的土圆仓15栋。1972年,兴建新式大型容量为300吨的土圆仓40栋,总容量1.2万
吨。1975年将以前所建的87栋大、小土圆仓全部拆除,开始兴建新式大圆仓。至1979年底,共
修建大型土圆仓157个,面积1.48万平方米,容粮量8 801万斤。至此,仓容与场地面积结合接
收和调运容粮可达4亿斤。至1984年,全县共有粮库 4个,晒场面积308 076平方米,其中水泥
晒台164 276平方米,土晒台143 800平方米;标准库房70栋,容量99 020吨;大圆仓 172栋,
容量36 860吨。

  二、储备粮

  本县子1958年开始提取生产积累粮,分为生产队储和社员储两种形式。至1963年,全县共
储粮4 932万斤。

  1964年,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大搞储粮建仓活
动。储粮方法:采取生产队集体储、社员家庭储、国家代生产队储 3种形式。储粮品种:生产
队储(包括代储)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糜子,其中玉米占储量的 80%;社员家庭储成品粮
占90%,其余为原粮。当年共储粮414万斤。

  1966—1976年间,各生产队储备粮动用一空,国家代销粮滥动 2 788万斤。到1981年,本
县有国储粮1 687万斤。

  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再提留储备粮。

  三、保管

  解放初期,粮食保管采取仓内散存、麻袋装存、露天苫存、麻袋装垛存 4种保管方式。露
天存采取窄堆薄铺翻扬散温,库内存采取通风阴于的保粮方法。1954年,采取仓内“三低一高”
(低氧或缺氧、低药量薰蒸、低、高温密闭)的科学保粮方法。同时实行三级 (库领导、储运股
长、保管员和化验员)检查制度。1979年,开始采用防护剂和薰蒸结合密闭保管方法。

  多年来,本县还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保粮措施。1953年12月,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
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动。次年 5月,县第二粮栈实现“四无”,为全国继余杭县无虫粮仓
后的第二个“四无”粮栈。到1966年,县第一粮库、第二粮库、任民粮库、制粉厂相继实现
“四无”粮库。“文化大革命”期间此项活动中断,1978年开始恢复此项活动。1981年第一粮
库、吉星岗粮库、老虎岗粮库被评为“四无”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