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饮食业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达站设治后,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工、商业渐次兴起。至民国12
年(1923年),县城(今任民镇)出现了饮食店、茶食店。安达站(今安达镇)有饮食店48家。伪康
德5年(1938年)伪满对饮食业的原材料一律实行配给制,统一销售,饮食店大多关闭。

  解放后,饮食业迅速恢复。1948年初,全县有饭店46家,从业人员 190人,资金65 990元
(东北流通券)。较大的饭店有宴宾楼、一品香、天记独一处等。新中国成立后,饮食业逐渐发
展,1950年有清凉饮料店 7家,从业人员22人;煎饼铺39个,从业人员55人;饭店77家,从业
人员 275人。比较有名的饭店有九江春、松江春、祥记独一处。1952年,为使国营经济占领市
场,成立第一个国营饭店职工食堂(今三旅社址)。1955年,全县私营饮食业92户,从业人员153
人,有资金4.65万元,年销售额为57.4万元。其中:饭馆25户,从业人员84人,资金 3.1万元,
年销售额为42.4万元;面食业5户,从业人员5人,资金522元,年销售额9 983元;摊贩14户,
资金1 430元,从业人员14人,年销售额2.49万元。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饮食业由32个私营饭店合并成立公私合
营工农饭店 1个,下设一、二、三、四、五、六分店,从业人员87人;由56户私营饮食户组成
零食店、牛奶馆、麻花铺、切糕房、煎饼铺、酱肉铺等6个合作饮食店,从业人员146人。此后,
国营饮食店相继成立。1958年成立国营第二、第三食堂,至1959年,全县饭店达16家。其中:
国营4家,合营10家,合作2家。年销售额123万元。

  1960—1963年,受自然灾害影响,食品供应不足,饮食业推行粗粮细做和出售部分高价饭
菜、议价主食品的办法,设立高价饭店,出售高价饭菜。同时,为支援油田开发,从各省、市
抽调厨师65名,面案师80名,充实到各饭店。并在人力充足的饭店采取夜间生产,整日销售的
办法,保证市场供应。1965年市变县后,全县有国营饭店17个,资金27万元,年营业额 164万
元。“文化大革命”初期,推行顾客“自我服务”,服务质量下降。

  1972年4月5日,恢复成立饮食服务公司后,整顿了饮食业中存在冷、贵、脏和服务简单等
问题,营业额有所上升。至1976年营业额已达 373万元,比1972年的240万元增加了55%。1978
年后,饮食业发展加快。1981年,全县已有饮食业网点25个,从业人员 468人,资金24万元,
年营业额336万元。1984年9月,根据省体改委文件精神,对店小、人员少、亏损的14家企业实
行个人承包经营,其企业的性质不变,职工身份、政治待遇不变,定额上缴承包费、照章纳税,
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