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量管理
第四章 计量
第一节 计量管理
民国年间,本县由商会、同业公会组织各行业进行度量衡检查,但多流于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计量管理、检定工作由县科委负责。1959年10月,成立县标准计量所,
与县科委合署办公。当时,只有 2人负责对衡器检查、维修工作。同时,按照全国统一计量规
定,“实行国际公制,保留市制,废除英制、淘汰杂制,统一计量单位中文名称”。对城镇部
分工厂企业的衡器进行检修。1960年5月,县标准计量所改为安达市标准计量局,人员增至4人
(检定、修理各 2人)。当年检定衡器120台(支)、维修87台(支)。1962年,检定项目增至4项,
共检定酒精计12套、量具32套、压力表92块、衡器 965台(支)。同年,在自由市场设立衡器监
督管理站,对集市贸易使用的衡器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
1963年,市标准计量局人员增加到17人,开展以石油工业为主的计量器具普查工作。当年,编
制《检定周期系统》(草案),制定仪器收发检定、保管、使用制度。管理工作范围扩大到 4个
区、1 个办事处,计29个公社、6个牧场、132个工厂。检修人员深入基层,登门检修计量器具,
共检定计量器具5 194台(件),修理535台(件)。检定项目由1962年的4项增加到11项。
1965年,县标准计量局人员减至12人,检定工作由城镇扩大到农村公社。全年检定衡器2 093
台(件),合格率达96.7%;修理衡器877台(件)。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计量管理
机构被撤销,周期性检定工作一度中断,量值传递失真。
1978年3月,恢复建立标准计量管理科后,对本县110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共清查
计量器具1 041台(件)。其中:长度39种、544件;热工9种、31件;力学26种、300件;电学15
种、166件。并按系统分类造册,建立量值传递系统表,按检定周期进行正常传递, 全县计量
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80年,在轻机厂建立计量室。次年,推广国际单位制,执行《中华
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共培训业务骨干 139人。同时,针对利用计量器具营
私舞弊、克扣消费者的行为,在全县9个系统、4个公社开展计量器具检查工作,对违犯计量法
的27个单位和24户私商进行罚物处罚。1983年后,每年举办一次地衡司秤员短期培训班,主要
学习衡器原理、结构、计量性能和有关规程。学员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地衡准使证。1984年,在
全县粮食、商业、供销系统开展“计量信得过”活动。年底,本县可承担各种衡器、压力表、
氧气表、血压计、血压表,各种量具、量提、天平、砝码、避雷针的检定修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