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政管理 解放初期,为支援解放战争,加速国民经济,县财政的任务是保证战争的供给和机关、学
校人员的供给。一方面发展生产,管理、调运、保证战争需要;另一方面,根据规定的开支标
准和范围,按月向省编报预算,负责发放机关学校人员的粮油、服装及取暖、差旅、奖励费用
等。当时,县财政的收支是在省统一管理下进行,收支分配形式以实物为主。
1950—1956年,财政的重心向“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投入经济恢复和建设”方面转移。
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方针,增产节约,积累资金。在“三反”、“五反”运动
中,加强收入计划的核定工作,深入基层单位检查清理漏交税利,打击铺张浪费违反财经纪律
现象,管好用好预算内资金;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应收尽收。坚持紧缩必要开支和精减节
约原则,依靠群众,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方针,凡是非紧迫的事业应停办或缓办,可
支可不支的款项坚持不支。开展经常性财务监督和审查,建立可靠预算基础。贯彻总会计制度
和单位会计制度,帮助薄弱单位建帐造表,解决财务问题。组织会计学习业务,加强会计基础
工作。清理财产,核对帐表、物。县对乡镇实行公用经费定额,三税下放,收支两包干,多收
多支,少收少支,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随着生产的发展,财源的不断扩大,财政管理水平也
在不断加强。
安达县历年财政收支平衡表(全口径)
单位:千元
续表
1958年财政下放,县财政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钢铁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大办财政。
当年,全县乡镇预算收入上升到910万元,实际到 9月末仅完成4.7万元。一方面大力节约支出,
降低经费标准;另一方面把资金大量投入钢铁事业和开发乡村生产门路。1959年,县财政贯彻
生产—财政—生产的方针,培植财源。加强公社财务管理,在清产查库建帐的基础上,建立健
全财务管理制度;推广预算包于先进经验,基建投资采取大包干的办法;实行分类计算,总额
包干,超额奖励,节约留用的管理办法。整顿企业财务,开展三查(税利的错、漏、拖)、三补
(补手续、补制度、补税利)活动。预算管理采用召开预算节约现场会,清理预算外资金,统一
收支范围和计划标准等办法。
1960年,贯彻全国财贸书记会议精神,以财政促进生产,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组织收入。
开展“三服务”(为双革、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服务)、“两自给”(工业成本、商业费用自给),
“三清”(清仓、清资、清税利拖欠)、“一压”(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活动。进一步整顿农村
公社财务,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调整财政体制,狠抓收
入,压缩支出,支援农垦及各项事业。当时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税收错漏拖严重,
支出不严;农村公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财政支出远远超过收入。因此,采取如下措施:严格控
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比上年同期减少23.6%;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冻结存款69.04万元;加
强农村公社财务管理,办公社大队财会学习班,培训 460人;深入国营企业检查22个单位,检
查出不合理费用11 574元;搞好农村公社平调退赔,计退金额 789万元。使国民经济调整收到
良好的效果,财政逐渐好转。
1962年,贯彻农轻重方针,财政力争当年平衡,略有结余。本着低标准瓜菜代过苦日子的
思路,加强预算资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维护财经纪律,严格财政管理制度。1962年以后,财
政狠抓预算平衡和清产核资,把住亏损口子、支出口子和资金口子三关,严抓收入,帮助企业
扭亏增盈。核定资金定额,积极处理积压物资,加强核算,改善管理。在农业税方面,贯彻稳
定负担政策,清查、核实土地面积应收尽收。预算支出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行政费本着
精兵简政精神,厉行节约,降低定额,按编制拨款,控制会议费,压缩基建支出。对公社实行
统收统支。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组织财务大检查,清理小金柜,抵制铺张浪费、请客送礼、讲
排场、侵占公款税利等违犯财经纪律的行为。到1965年,财政管理秩序正常,制度健全,社会
效益显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财政机构瘫痪,干部下放蹲点包队,财政制度被批判为
“利润挂帅”,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财政收入不稳定,财会制度一改再改,会计科目一减
再减;企业生产无计划、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出勤无考核,利润实现多少交多少,亏损
多少国家给补多少;预算内外不分,国家财政损失很大。1969年,盲目地将农村供销社纳入预
算,吃“大锅饭”。管理水平下降,一年内亏损额增加18万元。农业税下放给公社管理,结果
出现大量尾欠。财政支出的原则是“需要就是计划”,多支笔批钱,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串连、
批判、外调、审干、会议、参观、备战、下乡、插队等费用开支。1969年仅外调费、会议费两
项就多支出近23万元。1970年县内三线(备战)建设支出35.6万元,地道加固支出29.8万元。
1976年,荒废十年之久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始恢复,机构不断健全,干部陆续归队,各项财
务管理制度相应建立。同时开展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严肃财政纪律、监督企业财务支出、培养训练财务专业人员等项工作。1977年,开展财政支农
工作。1978年,财政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开展工业、商业、农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扶持生
产扭亏增盈工作。1979年,中央、省先后发布工业、农业、商业、供销、文化企业财务管理规
定和利润分成奖励办法,又分别划分行政事业各项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县财政管理,监察工
作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1980年,县级财政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后,调动了地方政府及地方财政管家理财的积级性。
地方财政充分发挥部门的经济杠杆作用,扶持生产,狠抓经济效益,合理安排支出,不断开拓
新的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后,财政收入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