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十二篇 城乡建设

篇下序



  清代,安达地区荒原一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安达站建成后,按城市规划
发展。至民国初年,安达站城区仅有 5条街道。伪满后期,安达站改为县城时,城内已有10条
街道。至解放前夕,铁道西有街道 7条,铁道东有14条,除正阳街为砂石路面外,其余均为土
质。城内居民住宅多为土平房,私营工商业主拥有 2层小楼。城内实有房屋14 674间,人均住
房半间。解放后,政府多次制定规划,加强城市建设。60年代,先将主要街道加宽铺为砂石路
面,后将正阳大街改铺黑色柏油路面。至1984年,城区已定名的街道有46条,总长61 150米。
其中正阳大街宽14米,长3 500米,是解放前的3.5倍;黑色路面27 220延长米,占路面总长的
44.5%。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单位所建职工住宅多为楼房,少数为土平房。 城内人
口比解放前增长近6倍,总居住面积102.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9平方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达厅设治时,农村仅在西部 3个驿站地区有人居住和在卜奎北道
两侧有居民开店,其余部分空旷无人。设治后至民国 6年(1917年)前后,农业渐次发达,乡村
田野中的农民住宅多为简易的窝棚和地房子。乡村道路有10条。以后,土地变熟,农民定居,
豪户房产增多,贫困户仍无房居住。解放后,农民住房均为土平房,一般每户2—3间。50年代,
营造西满防护林期间,路随林走,乡与乡之间道路增多。60—70年代村屯之间均有道路。80年
代初,农村小城镇建设突出,至1984年,任民、万宝山、升平、羊草小城镇初具规模,其中万
宝山乡政府驻地居民住房全部实现砖瓦化,小城镇内路林园景一体化,乡政府办公大楼坐落其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