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抗美援朝

第二节 抗美援朝




  1950年,美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朝鲜。安达县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
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拥军支前热潮。县委积极组织青年工人、农民
和学生参军参战。11月6日,县成立新兵动员委员会。至20日,全县已接收新兵591人。涌现出
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弟兄几人争参军的模范事迹。三区的苏德珍老人亲自将儿子送到县里,
并嘱咐儿子说:“不要想家,多消灭几个美国鬼子!”八区生产村戴孝凤刚结婚不久,却毅然
支持丈夫参军;九区张家店武德贵弟兄9人,就有7人报名参军。12月,全县各地建立宣传站、
读报组、剧团及文娱小组,配备宣传员,形成宣传网络,向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四、
五天时间内,到县报名参军的就达500余人,至12月15日,又完成扩兵390名的任务。

  同时,县委组织赴朝战勤担架队,共有队员600人。与林甸、泰康两县编为5个中队,于12
月16日出发,19日抵安东市待命。又于22日子安东出发奔赴朝鲜战场。在敌人的炮火下,安达
县战勤担架队一直坚持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积极完成抢救与转运伤员、输送弹药和草
包等任务。他们的口号是:“部队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战场上决不存留一个伤员”。
有48人在朝鲜战场上立了功。1951年春,省慰问团安达县分团赴朝慰问时,在九大站接触的32
名立功人员中,安达县的就占了25名。在第五次战役中,一排(由安达县四区和九区人员组成)
荣获了红旗排的光荣称号;一排二班被誉为红旗班。

  1951年底,安达县共动员351人去前方,在后方服勤人员1 037人,其中,在野战医院照顾
伤员的132名。此外,还为驻本县28陆军医院动员民工600人(每人服勤 1天),车工800人(每人
服勤1天)。又派360名车工到驻本县的的康六团承担运输任务。

  1951年 4月,县委先后两次派出劳力车辆去安东修筑飞机厂。援建人员冒着飞机轰炸和扫
射的危险,担当既危险又艰巨的搬运油罐重任,经昼夜奋战,按时完成了运输任务。

  同期,县委积极响应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做好优抚工
作”的三大号召,于同年 6月15日成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安达县分会,制订实施计划,动
员全县各界人民群众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支前运动。各机关、工厂、学校、街道及农村各区村,
普遍开展学习和讨论总会号召的活动,共有101 135人订立爱国公约。

  爱国公约订立后,促进了捐献工作的开展。全县各人民团体和群众先后15次捐款、捐物慰
问当地驻军和前线转来的伤病员,并请省政府、省军区把部分物资代转给前方部队。据统计,
全县共捐献粮食217万斤,猪肉59 358斤,鸡1 384只,羊 1只,大米1 945斤,面粉478斤,水
果4 000斤,面包、月饼 2 785块(个),油60斤,香烟3 569盒,香皂1 168块,肥皂3 037块,
背心3 037件,袜子5 000双,书 357本,习字本3 037册,铅笔500支;捐现款5 157.7万元(旧
人民币)。原计划捐献一架价值15亿元(东北流通券)的“安达号”战斗机,至9月末就超额完成
了任务,捐献额达61 425万元(旧人民币)。

  此间,为了使志愿军在前方安心作战,无后顾之忧,县人民政府加强了优属工作,号召全
县人民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农村对军属实行包耕制,普遍达到四铲四趟;城区组织军属缝
纫学校,成立军属就业缝纫工厂,优先安排军属就业,积极生产,支援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