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学

第二节 小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达厅筹建小学堂。翌年 4月厅城初高两等小学堂建成招生,校
址设在厅衙东院,学生11名,堂长兼教员1人。至宣统二年(1910年)8月又增北乡珰奈屯小学堂
1所、厅城女子小学堂1所,全厅已有小学堂3所。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拟制民国学制,修改课程设置,学堂改称学校。民国3年(1914
年),安达县成立教育会,提倡社会办学。四乡地方自筹款项,个人捐资兴办小学校。至民国4
年8月,老虎岗、绥和管、开元岭、火石山地方各有学校1所,称“虎岗”、“安管”、“元岭”、
“复建”初等小学校。并将老虎岗原有 1所私塾改为官立,称虎岗第二初等小学校。安达站有
俄国路员子弟小学1所。民国6年(1917年)共有小学11所。民国20年(1931年)全县共有小学26所,
69级,学生2 300人,教职员工 109人。其中:安达县立15所、28级、1 053人,教师33人;东
省特区立安达站小学6所,41级,学生1 247人,教职员工76人。学生多为富贵人家子弟。

  “九·一八”事变后,全县学校停办,大批学生失学,教师失业。伪大同 2年(1933年)末,
全县仅恢复6所小学,有学生474人,教职员21人。伪康德 5年(1938年),伪满实行“新学制”,
学校略有增加,有的勉强成立,有的被合并更名。全县共有小学46所。其中:公立15所,分为:
称“国民优级学校”(高级)4所,称“国民学校”7所,称“国民学舍”(不足4个年级的)4所;
把私人办的塾学改称“国民义塾”,共31所。伪满后期,国民义塾被取消,学生并入国民学校。
至伪满洲国灭亡前夕,全县共有小学23所,其中国民优级学校7所,国民学校16所,学生3 820
人,教职员工 119人。日伪统治的14年间,安达县小学教育根本没有发展。与民国时期相比仅
多了乡村小学两所。东北光复时,伪县政权解体,学校再次停办。

  1946年全县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号召各校开学,相继有23所小学开学。同时,各
校建立民主大会制度、家长座谈会制度、校务会议与业务研究制度;废除旧社会的照本讲说
“填鸭式”方法,采用边教边作、有用则教、无用则不教的方法,注重教写信、记帐、开便条、
记日记和心算、珠算、笔算,向学生宣传抗战史、近代史、启发儿童的民主自治思想,立尊师
爱生的师生关系。至1949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72所,231个班,学生.11 529人,教职工420人。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发展较快,学校网点遍布城乡。仅安达镇即有 4所10个班级以上的完
全小学,农村达到区有完小、村有初小。群众子女入学数增多,全县城镇普通市民、贫雇农、
工人的子弟入学数分别占学生总数的8%、62% 和2.5%。1952年全县小学生达19 634人。1950—
1952年,全县小学发展速度过快,一些学校设备简陋,砌土台当桌椅;教师就地取材,师资水
平较低。1953年本着“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原则,整顿城乡小学。
规定:初小升高小的升学率为 55%;学生不足25人的班级可与同级合并,每班不得超过60人;
儿童入学最低不得低于 7周岁、最大不得超过12周岁。减少单式班,增加复式班。整顿后,学
校及学生数量相应减少。同年,推广凯洛夫《教育学》,学习苏联的教育方法,试行五年一贯
制,实行五级分制,外语普遍开俄语,教材、教法均引自苏联。

  1957年,按照“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小学增
设劳动课。大搞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城镇小学办小工厂,农村小学办农场种校田,师生参加
劳动,接受劳动教育。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受“大跃进”影响,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
学校增到309所,学生44 140人,教职员工1 176人。有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生活集体化,在校
吃住,房舍不足改为二部制,教室白天做课堂,晚上做寝室。农村教师白天上课,晚间参加农
田建设。受“左”的思想影响,产生了尊重教育规律不够的严重偏差,在解决教育与社会实际
脱节问题和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城乡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教
育;对教师的工作特点注意不够,因参加劳动时间过多过长,影响师生休息,打乱了正常教学
秩序,致使教育质量有所降低。1959年开始纠正上述问题,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贯彻“两条
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实行“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同时并举”,农村创办耕读小学,县城企业
单位开办小学。耕读小学教学形式有半日制,巡回点,分布在村内、田间、草甸上。为不能进
入全日制读书的贫下中农子女创造学习文化的机会。1959年 8月,教育科和民政科共同在任民
镇创建盲聋哑学校1所。对残疾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使其残而不废,成为自食其力的建设者。

  1960年,肇州县大庆区等地方划入安达市。年末,小学校增到461所,1 845班,学生66 210
人。1963年在全日制小学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坚持以学为主,注重德育,
实行劳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同年 3月,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和雷锋事迹发
表后,各学校小学生学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成风。学校工作井然有序,学生学习生动活泼。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同样遭受最严重的破坏,教学秩序被打乱。“停课闹革命”后,
小学生戴“红小兵”袖标也跟着中学生“串联”乱跑。1967年秋复课时未能复学。以后,国家
统编教科书被废弃,整日不是读《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就是揪斗校长和老师。按
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要求,安达全县城乡小学实行 5年一贯制,使用省编教材。
60年代人口失控,70年代学龄儿童骤增。同时,城乡招生无计划,盲目提出普及小学,校舍容
纳不下,一部制改成二部,县城内出现三部制。1974年,安达镇学沈阳市铁西区街道办学方法,
开办简易的“抗大”小学。镇内10个街道办了10所“抗小”,每年招40个班 1 200人,聘街道
妇女 108人为教师,挤在黑暗狭小的街道办公室或工厂厂房里,实行二部制上课。农村小学全
部下放给大队,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有的教师与社员“对流”,下放劳动。教材要求低,废
除考试制度,自然升学,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敢教。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身心遭受创伤。

  1978年后,对小学教育进行几次认真的整顿。全县小学校比1977年减少 244所。班级减少
651个,学生减少21 339人,民办教师减少763人。1984年,全县有小学 205所,其中县镇19所,
乡村186所;班级1 898个,其中县镇319个,乡村1 579个;在校生46 24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为97%。

   安达县历年小学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校数含中心校及小学下伸点。

  一、公办小学

  本县公办小学历史较长,数量也多,质量较高。清末为安达厅衙署所办,至宣统三年(1911
年)共办3所。民国年间为安达县公署、县政府所办,至民国20年(1931年)共办21所。伪满期间,
公办小学很少,后期将私塾改为公办,至伪康德12年(1945年)共有23所。1947—1948年土地改
革中,各地建立新政权,各级政府兴办的小学均为公办。1958年除国家办学以外,集体、企业
单位也开始办学。至1984年,全县有公办小学183所,其中城镇公办小学14所,农村小学174所。

   县城公办小学概况



   农村公办小学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部门办学

  1984年,县城有安达化工总厂、黑龙江毛纺厂;农村有种畜场,种牛场等 9个单位自办小
学16所。

   县城部门办小学概况



   农村部门办小学概况



  三、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兴办于民国初年,有私立小学和私塾两种。

  (一)私立小学

  民国4年(1915年)2月,全县农村成立私立小学 2所,即:“私立虎岗第一国民学校”,教
员1人,学生1级26人;“私立青肯第二国民学校”,教员1人,学生1级30人。同年 8月成立
“私立火石第三国民学校”,于民国6年(1917年) 4月学生并入县立第四国民学校;民国5年
(1916年)8月成立“私立安山(安山即安山堡,今吉兴岗乡迟兴屯)第四国民学校”,教员1人,
学生1级22人。以上学校经费“由各校向学生自行摊派”。

  (二)私塾

  设治初期,人烟稀少,村屯分散,距官办学校远的地方办起私塾。私塾因办学简易、灵活,
进行启蒙识字教育,深为群众欢迎。从设治初至伪满期间,仍然时停时办,与官办长期并存,
以佐官学之不足。县内私塾的办学形式有家塾、村塾、塾师办馆3种。

  清朝末年,县内有私塾4所,学生54人。民国初年,有私塾9所,学生137人。民国19年(1930
年),全县有私塾21所,学生382人。伪康德 3年(1936年),全县有私塾43所,多为塾师设馆招
生。分布全县各区,有学生978人,其中男生948人,女生30 人。伪康德5年(1938年),伪满实
行“新学制”,私塾改为国民义塾。安达县城乡塾师经考核后,义塾缩减为31处,塾师31人,
31个级,学生1 175人(男生990人,女生 185人)。以后,义塾使用伪满课本,改为国民学舍并
入公办学校。义塾关闭。

   伪康德5年安达县私立国民义塾概况



   伪康德5年全县私立国民义塾概况



  四、聋哑学校

  1959年由教育、民政两科筹建聋哑学校。校址在任民镇。同年 7月15日开学收生,初收盲
生1班5人,聋哑生1班24人,有教职员工 4人,专任教师2人,对残疾儿童进行初等教育。1961
年改由教育局管理。1965年,学校由任民镇迁至安达镇北二道街。学生增加到44人 (聋哑生39
人)。1976年,再迁校址至北横二道街 (今址),房舍增加,面向附近市县(包括安达特区招生)。
学生增加到1.42人,其中有盲生15人,聋哑生127人。教职工增加到32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
1978年,盲生班停止招收新生。

  现聋哑学校占地面积1 470平方米,设教室6个,办公室 7个,会议室、游艺室、图书室、
律动室、卫生室、女宿舍各1个。附设被服厂、木工厂各1个。

  学制,盲生5年,聋哑生8年。盲生高年级学习中医按摩、针灸,聋哑男生学木工技术,女
生学裁缝技术。

  1981年,有聋哑生98名。1959—1984年,聋哑学校毕业生家居本县城镇的,由民政局统一
安排就业,大部分分配到民政福利单位,少数分配到地方国营工业制粉、酿酒和水泥厂;家居
农村的多数在当地政府照顾下自谋生计,个别留在学校实习工厂。外市县的回原地就业。盲生
毕业后,有的安置在医院、卫生所。聋哑生石洪彬毕业后到水泥厂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连
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盲生崔晓峰毕业分配到龙江县医院做医生,因在按摩技术上有创见,被
省中医按摩学会吸收为会员。1979年省广播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事迹。

  五、民间团体办小学

  解放前,由道德会和天主教堂创办小学 3所。民国10年(1921年)万国道德会安达县分会在
县城(今任民镇)创办内则女子初级小学。伪康德3年(1936年),有学生4级149人,教师7人。

  伪康德元年(1934年)安达站天主堂司铎费道宏(德国人)在南四道街创办正德初级小学 (教
堂小学),有学生 1级47人,后又在县城东大街创办成德初级小学,1级49人。教授文化,传播
教义。两年后停办。

  六、外国人办小学

  宣统二年(1910年)9月,俄人在中东铁路安达站设立俄国路员子弟小学1所,招收俄国路员
子弟,至民国19年(1 930年)有学生4级60人,教员4人,职员7人,校役3人。

  伪康德 7年(1940年),俄国路员子弟小学,被日本人挤占,由日本农具株式会社设立日本
寻常高等小学。时有学生2级61人,教职工 5人。伪康德12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自行解
散。俄、日小学享有特权,均属殖民主义者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