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

第三节 中学




  民国14年(1925年),安达站绅士杨志倬(杨兰亭)在他创办的私立兴安小学内设(男子)初中
班一级,初名兴安小学。翌年秋,由东省特别区接管,改为区立第二学区第一中学。安达县内
始有中学。民国17年(1928年),第一中学改为东省特别区立第四中学 (从哈尔滨排起,简称四
中),东北沦陷后,伪大同元年(1932年),设在昂昂溪的东省特别区立第五中学并入四中。 从
此,滨洲线上只有四中一所中学。伪康德5年(1938年)2月,四中改为滨江省立安达国民高等学
校,专业定为畜牧兽医科。伪康德11年(1944年)春,增设女子国民高等学校 1所。至东北光复
时,县内仅有中学两所。共10级,学生500人。

  1946年3月全县解放。4月,政府将原来两所中学合并,男女同校,改为松江省立安达初级
中学,县长郭芸田兼校长,有学生6班289人。1951年秋,省立安达初级中学始设高中班,改为
完全中学。招收安达、青冈、明水、林甸 4县和杜尔伯特旗初中毕业生。1954年,省将中学下
放交县管理。1956年 9月,在任民镇设初中。翌年,任民初中迁至安达镇,改称县第二中学;
原省立安达初级中学校称安达县第一中学。县城中学增至 2所。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
的办学方针,农村人民公社办起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简称农中)。1960年县改市后,肇州县大
庆区及吕德、升平公社划入,全日制中学增加到 5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中学
停止招生、毕业。1968年,各公社农中全部改为普通中学;县办耕读中学改为第五中学;新建
第六中学;高中改为完全中学,更名为第七中学。4月,在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的1966、1967
两届高中毕业生同时“毕业”离校。同时,废除考试制度,招收新生不需考试(直至1977年)。
9月,城镇中学进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简称工宣队),农村中学进驻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
宣传队(简称贫宣队),领导学校斗、批、改。10月,中学实行 4年制,学制缩短两年,将秋季
始业改为春季始业。使用黑龙江省编教材。12月,动员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年末,全县中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7所猛增到34所。学生由5 907人增加到20 595人。1969
年,初、高中毕业生升入中等专业和高等学校,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
复审”的制度。1970年起,农村公社中学普遍设立高中,大队小学设戴帽初中班 (六、七年级
生)。至1975年,全县有中学37所。

  1977年冬,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经考试全县有 121人被高校录取。1978年大同镇
中学等11所中学划归安达特区(今大庆市)。同年,经过调整,中学秩序日趋正常。每个公社保
留 1所中学,大队小学中的戴帽中学班全部撤销,学生并入公社中学。1980年,全县中学再次
调整。县高级中学被省教育厅定为重点中学。安达镇建育才高中;任民中学改为县办高中,任
民镇另建初中;种牛场建立初中。同时,撤销各公社中学高中班,高中由县办。集中在安达镇
和任民镇内。调整后,全县有中学30所,其中高级中学 3所,即:安达高中,育才高中和任民
高中;完全中学 4所,即第一、第三、第五中学和铁路中学;初级中学23所。1983年,任民高
中改为镇办初中,原任民初中并入,县第二中学改初中。1984年,全县有中学29所,其中初中
403班,学生21 476人;高中59班,学生3 293人。教职工1 645人,其中教师1 236人。

   安达县历年中学发展情况



  续表



  安达县1954年始有高中毕业生。从1954年到1965年的12年间,共毕业高中生 1 386名,经
考试升入高等院校的有737名,平均年升学学生61.4名,升学率为53.2%。其中1961年升学率最
低为37.4%,1964年升学率最高为59.2%。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废除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11年。此间,由各级革命
委员会推荐保送“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从1977年到1984年的 8年间,共毕业高中生17 931名,考入
高校的有 1 021人(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毕业生),年平均升学率为5.6%。高考升学率比
“文化大革命”前12年下降47.6%。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4年全县高中毕业生共20期计19 317名 (不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
毕业生),考试升入高校的1 758名,年平均为国家输送合格新生89.9名,年平均升学率为9.1%。

   安达县历年高考情况



   安达县中学概况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