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师范学校

第二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安达厅知事鉴于全厅师资缺乏,在第一高等小学附设教育养成所1
个班学员10人。民国2年(1913年)8月学员毕业,分派各校任用。民国3年(1914年)1月,在县女
子初等小学校附设女子小学教员讲习所1个班。民国4年(1915年) 8月,在县立初高两级小学校
附设小学教员讲习所1个班 7人。民国18年(1929年)学校增加,教育人才不足。7月,经孙洪早
县长请准设立师范讲习所1班。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24人,学习2年。民国20年
(1931年)又续办女子师范讲习所 1个班学生10人。近两期师范讲习所就地取材,就地培养,毕
业生多半在县内各校任职,以补充师资之不足。

  伪满期间,教师均送往外地师道特修科和本科学习培养。

  解放后,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县和专署创办各种师范学校(班),大力培养师资。1948年
2月,在安达中学(今一中)附设简易师范班,招收学生80人, 学制一年。1952年春,在第四完
全小学(今长征小学)附设简易师范班,招收学生36人,学制一年。1956年 3月,在中医院北院
(正阳五道街路东)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速成中师),共招收初中毕业生70人。毕业后分配到全
县各校任教。同年 8月,嫩江行署在铁西三道街(今电线厂址)创办安达初级师范学校,招收高
小毕业生400人,分初师、简师各4个班。于1957年 8月撤销。学员除简师班年龄较大、成绩较
好的分配到本县小学任教外,其余并入肇东师范学校。同时,为解决全县师资的不足,又在第
一中学附设师范初师班(隶属嫩江师范学校)招收学生100人,学制 3年。1959年8月,嫩江行署
在安达一中创办中级师范学校。1960年 7月新校舍在正阳九道街路南落成后迁入。招生范围为
安达、青冈、明水、林甸、杜尔伯特5县。先后招中师10个班499人,学制3年;初师2个班97人,
学制3年;简师1个班45人,学制1年。1962年8月,师范改办高中,附设中师班,至1967年,师
范生全部毕业。

  1969年7月,县文教卫生管理处在红旗林场办师训班,称“五七”大学师训班。招生249人,
分4个班,学制1年半。学生由生产队、大队、公社革命委员会推荐,在农村 “老三届”(1966
年至1968年)初、高中毕业生的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拔。同年9月,师训班附设于大同中学。
1970年末学生毕业,分配到县内中小学任教。1974年8 月,在红卫兵小学(今和平小学)附设师
范班,隶属绥化师范学校。当年招生50人,翌年又续招2个班100人,两期均为“工农兵”学员,
学制1年。

  1978年 8月,为解决学校师资素质过低问题,在一中附设师范中师班,隶属绥化师范学校。
招收高中毕业生150人,分语文、数学两个班,学制1年;物理1个班学制2年。毕业后多数分配
到本县中学任教。同年,还在“五七”大学办师范中师班,学生 100人,分为语文、英语两个
班,学制 2年。1979年,在安达市第一中学附设师范英语班,隶属肇东师范学校。招收学员50
人,学制2年。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本县中学任教。1980年续招俄语、生物两科100人。1981年续
招50人,学习高中地理、历史。1982年续招50人,学习生物、俄语。以上三期均属内部招生,
从编内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和教育系统接班青年中选拔,经考试后择优录取,培养提高。学制
2年,中师毕业后转为公办教师。

  解放后至1984年,全县举办的各级师范班(校),共培养教师 1 812人,为安达县教育事业
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