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制、学历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学制、学历与课程设置
一、学制更变
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下诏兴学,以后,屡颁学制。安达境内各学校也随之变更学
制。
清末年间执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
规定初等教育9年,小学堂分初高两等。初等5年,入学年龄7岁。高等4年,初小毕业后升入,
年龄11岁。中华民国成立后,为适应政体,教育部对学制进行多次修改。民国元年(1912年)重
订《壬子学制》,从民国2年(1913年)超执行。改初等小学校为 4年,高等小学校为3年。民国
11年(1922年)11月 1日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亦称“壬戌学制”),实行新学制。规定:小
学校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属义务教育,后2年为高级;中学校6年,初高两级各3年。小
学入学年龄为6 岁,中学为12岁。伪满前期,学制未变,小学入学年龄立为7岁。伪康德5年
(1938年)执行伪满“新学制”,更改学校名称。初小4年的改为国民学校,高小2年的改为国民
优级学校;中学不分初高两级连续 4年的,定名为国民高等学校。东北光复后,又执行民国时
期的“壬戌学制”。校名改初级小学校、两级小学校。1952年,县第一完全小学试行苏联 5年
一贯学制,1955年停试。“文化大革命”期间;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的指示,小学改为5年(不分段),中学改为4年(分初高各2年)。1978年秋初中恢复3年制。1981
年秋高中恢复3年制。1984年农村小学恢复6 年制。从此全县小学5年制与6年制并存。
二、学历
清末民国年间,执行秋季始业,一年一次招生。至伪康德 4年(1937年),执行民国学制,
学历以每年8月1日为学年之始,至翌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8月 1日至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
翌年2月2日至 7月31日为第二学期;两学期为一学年。两学期之间有寒暑假。总之,安达地区
冬季寒冷,所以执行寒假长、暑假短的规定。
伪满后期,执行“新学制”,改为春季始业,1日1日至 6月30日为前学期,7月1日至12月
31日为后学期。3月1日一学年开学,12月25日一学年修业。
1950年8月1日颁发的《十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规定:一年分为两个学期,8月1日至次
年1月31日为第一学期,2月1日至7月31日为第二学期。全年授课290天,计41周零3天。上学期、
下学期各145天,计20周零5天。
三、课程设置
清末年间,小学堂初等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史地、格致、体操等必读
课和手工、图画等随意课,高等除开设初等课程外,增设中国历史、地理课程。
民国初年,小学初等开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手工和唱歌,高等比初等增设
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农业和外国语课程。高小女校增设裁缝课,减开外国语课。
民国4年(1951年) 9月,小学一律恢复读经课,高小女生裁缝课扩大为家事课。民国12年(1923
年)6月,小学停开读经、修身、外国语课,国文改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博物
改自然,农业改园艺,图画改为形象艺术,手工改为工用艺术,增设公民、卫生两科。初小的
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民国17年(1928年) 2月,小学增设三民主义,高小增设
职业课。
伪满前期使用中华书局出版的课本,有国语、算术、修身、自然、唱歌、体操、手工、图
画。伪康德 5年(1938年)实行“新学制”后,废除中华书局的课本,一律改揍伪文教部审定编
写出版的教课书。小学开设算术、国民科(满语),三年级增加日本语,并把日语定为伪满洲国
国语。此外还开设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国民科(满语)内容简单,第一册有:“狗,大狗,
小狗,大狗跳,小狗跳。大狗叫,小狗叫。”连图带字占了好几页;宣扬宗教迷信,信仰“天
照大神”;进行殖民主义教育,美化日本是“友邦”,帮助建设“新国家”、“王道乐土”;
歌颂“烈妇”、“义仆”,要求民众做顺民,进行奴化教育。同时,还把日文字母塞进中文内,
日文、汉文混用,使中文面目皆非;对外国国名、地名、专用名词等一律使用日文片假名拼音,
企图毁掉汉字。制造“协和语”,严重地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
民国34年(1945年) 8月东北光复后,废除日伪出版的教科书。在没有新的教材以前,教师
选用中国诗词、文章,农村小学选用《三字经》、《庄农杂志》,教学生认真读词。
解放初期,小学开设国语、算术、体操、音乐、图画、手工和常识课,高小增设史地、自
然、新论。中学开设国语、数学、博物、理化、史地、体育、音乐、手工、图画、新论和俄语。
1950年,中小学课程进行调整。小学开设国语(包括读书、作文、写字、说话)、 算术(包
括算术、珠算)、体育、美术、唱歌、劳作,高小增设常识课 (包括政治、历史、地理、自然);
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包括算术、几何、代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外语、体育、
音乐、美术,初中增设自然,高中增设生物和制图。1952年3 月,小学国语改为语文;中学取
消自然,增设植物、动物、生理卫生。1953年 9月,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
一编写的教科书。初中三年级增设中国革命常识,中学各年级均增设 “时事政策”。1954年7
月,“中国革命常识”停开,初中二年级增设“卫生常识”,中学各年级停授外语。1956年,
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知识,中学语文改为文学、汉语两科。1957年,小学增设周会课;中学取
消算术、制图课,恢复外语。1958年,中学文学、汉语又合并为语文课。1963年 3月,实施中、
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生产常识、体育、音乐、
图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中学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
学、体育、劳动等课程,初中增设生产知识、音乐、图画等课。高中三年级设农业科技知识、
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课程,由学生选修1—2科,不进行考试。
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秩序被打乱,原统编教材停止使用。1968年复课
后,使用省编教材。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劳动等课程,中学开设政
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等课程。1974年小学取消军
体、革命文艺课,恢复体育、音乐和美术课;中学取消工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等课,
恢复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课。
1978年,小学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城内小学
增设英语。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
卫生、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1981年,实施部颁《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停开英语,中小学增设劳动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