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校舍设备

第六章 学校建设

第一节 校舍设备




  清末民初,学校都有固定校址,校舍均为土平房,纸糊窗,比较简陋。有供上课使用的桌
凳、黑板等简单设备。其中以安达厅初高两等小学堂为最好,共有房舍20间。至民国6年(1917
年)12月,全县官办学校共有校舍41间。民国16年 (1927年),东省特别区立安达站第四中学新
建校舍,标准较高。主体建筑呈 “E”字形为俄式砖瓦(白铁)结构。房屋石基、砖墙、白铁皮
盖、铺地板,门窗高大,阳光充足。室内装备暖气、上下水道、电灯等设施。设教室、办公室、
礼堂、寝室、厨房、餐厅、盥洗室、生物标本室、理化仪器室、图书阅览室等。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入,农村多数学校校舍遭到破坏。以后修复,校舍设备增添
有限。

  1948年土地改革后,区、村政府把一部分斗争果实拨给学校,有宽敞的房屋、课桌、长条
凳等,校舍、设备得以改善;全县学校建筑面积由民国19年(1930年)的17 483平方米增加到27 352
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入学人数增加,急需扩建校舍。城镇中小学校舍修建与设备购置均由
国家拨款,农村校舍由区村政府统筹修建。初期,经费有限,一般校舍仍建土平房,因陋就简。
桌椅板凳不足,城乡学校就用土坯、砖头、板条、树枝、秫秸、葵花杆等搭起土桌凳,用泥抹
平,糊上纸,刷上油漆,即供学生上课。以后,经费增加,逐渐换上木制桌凳。至1960年,全
市学校占地面积达3 223亩,校舍建筑面积达102 303平方米。1963年,兴建和平小学两层教学
小楼1幢,建筑面积为2 360平方米,可容24个教学班。室内暖气、照明设备齐全,是本县解放
后第一所装有暖气设备的小学。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 全县学校占地总面积为4 549亩,
校舍建筑面积162 116平方米,其中砖瓦(木)结构占54.7%。学校设备略有改善和增加。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造反团”之间打派仗,校舍、设备均
遭破坏。校园内外破烂不堪,几十年的积累废于一旦。1973年后,对被破坏的校舍和残缺设备
进行维修,购置补充。但仍显不足,不得不重新搭起土台当桌凳上课。师生成了“泥水工”,
整日搞维修。

  1976年后,县革委针对全县校舍年久失修,部分校舍因挖地道出现危房,加之学生增多,
三个学生挤一张桌子,一些中小学实行二部制、三部制上课的紧张状况,制定以“一无两有”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为主要内容的改善校舍建设规划,增添教学设备。城
镇中小学校舍由县财政投资修建,农村学校由公社、大队集资,政府补助翻新重建。1982年,
县财政投资36万元兴建高级中学三层教学楼 1幢,增设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到1984年,县
政府投资108万元,乡(镇)、村集资402万元,维修校舍8 697平方米,翻缮新校舍127 137平方
米;购置桌凳14 372套。扩建理化实验室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