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物

第二节 文物




  一、出土文物

  (一)动物化石

  1958年11月,在青肯泡遗址出土了各种动物的碎骨化石。碎骨皆经人工打击并被火烧过。
未经鉴定,能辨认的似有狼、狐狸的牙齿,有牛、羊、狍、獐的牙床和牙齿,有猪的牙床,有
田鼠的头骨和牙床,还有鸟类和鱼类的碎骨。

  1983年7月,县第二粮库修建房屋开沟取土时,在地表以下2米深处的黄土状亚砂土层中发
现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1万年左右)生物化石。采集到的化石标本有:

  披毛犀化石 肱骨两件(一左、一右),下前号页端(无牙)一块,经鉴定为披毛犀肱骨化石
和下颚前端化石。

  普氏野马化石 出土时同披毛犀化石叠压在一起,标本为五颗牙齿。经鉴定为普氏野马臼
齿。

  肉食动物化石 出土时同披毛犀、普氏野马等化石混在一起。标本为牙齿八颗,头盖骨上
部一块,石化程度较差。八颗牙齿初步鉴定为熊的牙齿。

  (二)石器

  石斧 出土地方有 4处。青肯泡遗址出土的石斧为砂岩制成,上部残断。通体皆经细磨,
扁平,对磨刃极锋利。横断面呈椭圆形,制作精细。杨家洼子遗址出土的石斧整体为窄长梯形,
宽约3厘米,长9厘米,厚 1厘米。青绿色砾石磨制而成,一面光滑,有磨制痕迹,另一面仅刃
部有磨制痕迹。石斧刀部略为弧形。

  石镞 出土地方有10处。袁大楞屯遗址出土的两件石镞均用间接打击法打下的石片压制而
成。石镞呈三角形,小巧玲珑,压制纹路清晰,镞锋锐利。一件为玛瑙色透明燧石,一件为白
色透明燧石。中和村遗址出土的一件石镞为灰色砾石压剥制成,中有白色、 褐色纹条,长2.5
厘米,宽1.5厘米,石料条纹美观,刃锋锐利,是少见的精品。

  刮削器 出土地方有14处。仅青肯泡遗址就出土十余件。一件台面较宽,加工时倾斜向下
压削,形成一端宽一端窄的形体,一面成薄刃,灰白色玉石质。两件似圆饼状,其中一件为粉
褐色玛瑙质,一件为燧石质,都有使用痕迹。

  石核 出土地方有8处。青肯泡遗址出土2件。一件一端圆锥形,另端和长扁形石核相似,
一端具有长条剥痕,是压削所致,按器形观察,既可切割又可用于钻孔,质料为黄色燧石。另
一件器形不太规整,为绿色燧石质。兴农村遗址出土的一件石核,为不规则圆锥形,高 3厘米,
直径1厘米。质料为白色砾石。

  石片 仅青肯泡遗址出土的就有百余件。质料皆是燧石,有绿、黄、白、褐、灰等颜色。
多数石片一面为打片时的劈裂石,一面呈双脊或单脊,横断面呈梯形或三角形。多数石片残断,
无一件完整。有少数石片两侧边缘经第二步加工整理呈锯齿状。

  石凿 全县仅青肯泡遗址出土一件。砂岩质,系利用自然石块,一端加磨成刃。横断面呈
方形。

  穿孔圆形石器 全县仅青肯泡遗址出土一件。砂岩质,正中有对钻孔,孔径 2厘米,孔道
光滑,边缘有捶而形成的痕迹。此种石器似可安柄做锤用。这种石器在黑龙江省地区尚属首次
发现。

  石矛 仅在红旗泡东站2号遗址出土一件。石矛已残,残部全长为 7厘米,宽3厘米。脊呈
弓形,双刃。

  砍砸器 出土地方有 3处。崔铧尖一号遗址的砍砸器石料呈灰白色,形状不规则,质地坚
硬。

  尖状器 全县有2处遗址发现。

  石叶 出土地方有5处。青肯泡农中遗址共出土4件,均为长条形,长短不一,质料各异,
双锋锐利,制做精细。

  (三)骨器

  骨镞 青肯泡遗址出土 2件。一件是利用动物肢骨制成,两端和两侧都经过刮削。一端成
刃,在接近刃部的一侧有突起的倒钩,另一端残断。残长 9厘米,宽2厘米,厚0.7厘米。另一
件为小型,制作非常精致,尖刀锋利呈扁平状,尾端修整成突起的三棱,尾部有孔可装柄。

  骨针青肯泡遗址出土 1件。出土时完整,一端有孔,另一端为锋利的针尖。现已残,仅保
存尖部。

  铲状器 青肯泡遗址出土 2件。是利用劈裂兽骨修整而成,一端稍加刮削即行使用。两件
皆被火烧过,有损其原状。

  尖状器 青肯泡遗址出土 3件。亦取动物肢骨劈裂后经刮削而成,尖端被磨制。其余部分
保留削痕,皆残断。

  (四)角器

  青肯泡遗址出土4件。其中3件是利用獐、狍角尖部稍加刮削后即行使用,其余部分未经加
工;1件为鹿角制成的棒,无尖无刃,两端钝齐,切割和刮削痕明显,径5.5厘米,具有轻微石
化。

  (五)陶器

  在全县20多处遗址中,有17处发现陶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有夹蚌陶、夹砂陶两种,采
集到的均为陶器残片。青肯泡农中遗址和李银匠2号遗址曾出土陶罐,崔铧尖3号遗址曾出土陶
碗,均在发现时被农民打碎。青肯泡遗址采集的陶片共存30多块,可分为两种:一种以蚌壳末
做羼合料的灰色陶片;一种以细砂做羼合料的褐色陶片。两种陶片均为手制,火候高,陶壁坚
硬。灰色陶片的腹与颈部有附加条纹,有突起脊状纹和压印的鱼麟状方格纹,在口沿钻有一对
小孔。褐色陶片素面的最多,仅发现口沿部有篦纹呈几何形。其它遗址发现的陶片多呈黄褐色,
质地疏松,均为手工制作,制作粗糙。崔铧尖 1号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捏制的附加堆纹,呈红
褐色。

  辽金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有“仿定”瓷片、绿釉陶和轮制灰色布纹瓦。

  (六)铜器

  铜印 “行军总领之纪”一颗。印为正方形,边长6厘米,厚2厘米,背上有长方柱状印钮,
印高3厘米,重1斤3两。印文为阳文九叠篆,篆文为“行军总领之记”。

  “行军总领之记”是在青肯泡乡自卫村毕家房框子东南 250米处大洼子里被发现的。1980
年10月青肯泡乡自卫村小学校长王林到此拣到并收藏。1983年 5月文物普查时献出,现藏于县
图书馆。

  铜镜 小南山古墓群中出土 3面,一面为人物故事镜,一面为双鱼纹镜,另一面为海兽葡
萄纹镜。人物故事镜出土后,被一工人砸碎。镜圆形,直径9.5厘米,边厚0.5厘米。镜背残图
中有一树,树下有一人抬头望月。双鱼纹铜镜为镜圆形,直径11厘米,边厚 0.6厘米。镜背中
问有一钮,钮为半圆状。钮两侧为双鱼图案,伴有海浪波纹。双鱼脊内腹外,首尾相逐,摇头
摆尾,栩栩如生。海兽葡萄铜纹镜为镜圆形,直径11厘米,厚0.9厘米。镜面凸起,背有1钮。
镜背边缘内斜,中圆有4头海兽,兽头向内向外各异,间有葡萄花纹相隔,外圆有6只形态各异
的飞鸟,间隔蜜蜂、葡萄花纹;边缘用海浪花纹点缀。

  经初步认定:一印三镜为金代遗物。

  二、地上文物

  (一)洪公德政碑

  民国17年(1928年),县知事洪国璋在城西北隅建“安达县公园” 1处,县城各界人士以彰
其功,在公园内树一石碑,名为“洪公德政碑”。碑全高 261厘米。碑额高79厘米,宽76.6厘
米,厚33.5厘米。碑身高 123厘米,宽71厘米,厚23.5厘米。碑座(地面以上)高59厘米,宽88
厘米,厚62厘米。

  碑额正反两面雕二龙戏珠,正面中间镌“崇德报功”,背面中间镌“真正民意”,碑身正
面右部镌“洪公德政碑”,左部为树碑人姓名,背面刻“洪县长象辰德政碑文”,抄录如下:

  “安达县公园洪公象辰先生之所创也溯自设治之初翟公希仁肇定园址迄今二十有余年历任
县宰未遑兴修焉民国十六年秋洪公来治斯邦见夫数百亩之榛莽未辟遂于公务之余筹集钜资除草
莱斩荆棘广栽花木创设市场以荒原蔓草之区骤变为揽胜寻芳之地中央建大厦数楹以备官绅宴会
休憩之所额其上日安达公园落成之日乃招集缙绅茶话于此凭窗远眺虽无茂林修竹水榭凉亭之雅
而春菲秋松遍栽于园圃之问奇花异草杂植于庭皆之下游目骋怀洵足乐也公篆国璋号象辰奉天开
原县人以名孝廉至任县宰整躬率物清廉自守龚逐之大施犊创法库早著循声子游之小试牛刀乌云
亦曾奏绩绥楞立除暴之威安良有法青冈权征榷之政裕国多方由是政声卓著贤名远播上峰之倚界
愈深小民之观瞻弥切荩我安邑之人早已属望于公公自下车之始对于地方庶政无不励精图治宵旰
尤勤如整饬道路以利交通设投到箱以便结案严密军警以保店商扩充民团以防匪患增设学堂以造
人材考验医生以重民命讲求改良籽种使用舍能有余粟取缔红十字会保商民不受勒掯凡此荦荦大
者公有是述犹复鼓其余勇兴筑公园以为公共消遣场非河阳之旧地亦开满县之花是召伯之遗风群
爱甘棠之树爱勒碑铭以志不忘”碑座四周镌有花纹。全碑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将
碑放倒于地。今已扶归原址。

  (二)恫瘝在抱匾

  民国11年(1922年)冬季,安达县杜寿年,梁老玉等人向苏联灾区捐募30火车皮粮食送往莫
斯科,交给苏维埃政府。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表彰杜寿年等人的高尚美德和国际主义精神,
赠给“恫瘝在抱”黑底红字匾额数块,悬挂在各家厅堂之上。今下落不明。

  (三)苏军烈士纪念碑

  1946年,为纪念光复东北解放安达的苏联红军烈士,在安达火车站前广场建纪念碑 1座,
碑身为花岗石建筑物。

  (四)任民烈士陵园

  1946年 9月,为纪念在剿匪中牺牲的县委副书记王任民等五位烈士而建。园址在任民镇西
郊。初建园内有烈士土墓5座,立石碑1座。四周设有护陵园沟。1964年,陵园四周修木栏,安
装园门,栏内植杨树。1966年 8月,将坍塌土墓改砌砖墓,盖抹水泥。1977年,园门改为砖垛
铁门,陵园门前至明沈公路一段筑成陵园路。1984年,陵园栅栏改建砖墙,将园内石碑改建为
水泥碑。碑正面上刻着安达县行政委员会主席郭芸田撰写的《“九四”五烈士碑文》,抄录如
下:

  “正当国民党反动派藉用美国武器,发动全国内战,引狼入室,为虎作伥,勾结胡匪,扰
乱人民,祖国危急之秋,不幸五烈士于九月四日于高德焕屯与匪一战,壮烈殉国,殊为痛心。
五烈士生前为国为民,辛勤耿耿,历尽艰难,百折不恹,为民而生,为民而死。坚持八年,抗
日战争,转战华北与东北功劳卓著,为人皆知,烈士之丰功伟绩,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矣。”

  碑背面刻有五烈士简历,全文如下:

  兹将五烈士简历列于左以资永念

  (一)王任民,现年二十五岁,山东临沂县人,贫农家庭,高小毕业。‘七·七’抗战后于
民国二十七年在山东参加青年救国团,任宣传干事。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任中共乡支书,分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后作调查研究工作。民国三十四年调来东北,曾
任工作队长,本年调来安达任副政委职。

  (二)刘星辰,现年二十二岁,贫农家庭,曾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今年三月在木兰参加革
命,因其工作积极被吸收为中共候补党员。

  (三)索思庆,现年二十七岁,河北省灵寿县人,家庭中农,民国二十六年在河北省参加革
命,历任战士、班长、政治指导员。民国二十七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今年八月调来安达。

  (四)任学民,现年十七岁,原籍河北省人,后迁到安达县住。家里无地,指挑担贸易为生。
今年二月参加革命。

  (五)戴春喜,现年二十八岁,河北省临榆县人,贫农家庭,曾在初小读过书,民国三十二
年参加革命。

  (五)增涵烈士塔

  1948年为纪念在土改斗争中牺牲的肇州县第七区(今昌德乡)区委书记祁增涵同志,在七区
机关驻地四家子、明沈公路北侧修建六檐灰砖塔1座,1974年改塔为碑。

  (六)安达烈士陵园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驻安达军医院接收的前线伤病员中有 148名因医治无效牺
牲。1952年,安达县各界人民在县城一道街北头修建烈士陵园一座,在园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
碑,为每位烈士修筑陵墓。烈士籍贯分别为当时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
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川、陕西、青海、吉林、黑龙江、辽西、平原、
热河等21个省和抚顺、本溪 2个直辖市。烈士英名如下:张永希、周明学、严明财、赵忠毓、
徐茂洲、魏炳成、李小龙、何其文、龚发定、张万有、钟文清,金玉成、宫锡海、杨金华、于
清文、王延明、张国安、赵生江、王光财、闯新有、陈成、任文奎、陈明亮、陈志林、李志光、
瘳忠武、荆积宪、高云禄、胡贵文、田茂良、徐朝明、王远朝、王继明、孙千祥、郑武明、聂
培成、刘中长、吕福新、虞明祥、金甲顺、傅吉财、杜智财、委长和、唐茂根、孙远发、刘富
忠、陈富科、曹廷国、姜洪财、周元珍、罗泽、顾明杰、王天福、陈玉清、杨学祥、周玉玺、
郭少贵、陈文合、赵汉昌、任志成、赵廷秀、崔清云、吴东生、陈锦露、唐志平、刘德均、熊
维清、张德胜、刘庆吉、张康林、杨理君、贾铴江、何永奎、韦祖旺、周守祥、李绍田、宋德
良、傅庆、喇嘛苏荣、张宽竞、姚同生、张兴国、金村、李文阶、罗金安、陈忠、张文斌、胡
风琴(女)、韩清书、罗志雄、陈木双、冯绍清、曹瑞秀、王世禄、赵树德、楼启南、傅宝连、
苟云、田高英、姜增安、白世荣、黄忠友、蒋兴英、包玉华、何富义、谭绍洲、陈文友、黄其
生、张文义、钟伯良、刘荣音、叶景芝、杜文泰、曹瑞海、李永贵、何智光、刘兴、陈照明、
李明贵、任文奎、闻新友、王光财、李奇珍(外25位无名烈士)。

  (七)夏明岐烈士墓

  1973年为纪念在剿匪中牺牲的七区中队指导员夏明岐烈士,在火石山乡兴业村纪家店东北
1公里处,安达—兰西公路南侧建夏明岐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