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民医院
第三节 人民医院
1946年 3月25日安达县解放后,县政府即着手筹建人民医院。至1984年,全县已有全民所
有制医院48家。主要医院有:
一、县人民医院
1946年4月7日成立,院址在二道街北头,(原县立病院旧址)组建医院,初期沿用“县立病
院”旧称。县长郭芸田委任医师王佐文为院长,另有护士2人,事务长1人,勤杂1人。1949年7
月,改称县立医院。1950年后,医务人员增加,门诊设内科、外科、检验科。1956年,中医院、
安达镇卫生院并入,改称县人民医院。全院增至 101人。门诊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五官科、中医科,病床增至60张。并购置万能手术台、麻醉机,制剂室自制葡萄糖注射液、生
理盐水、酊剂、膏剂。1960年,改为市人民医院,人员增至 270人。设备增加无影灯、手术台、
高频电刀、离心机、分析天平等。1963年初,病床增至80张,日平均门诊量 504人次,医疗技
术人员达138人。同年,工人医院并入,病床达180张。1979年,院址迁至正阳街与花园街街口
(今址),同年,被省卫生厅列为省重点县医院,下拨部分医疗设备,新建传染病房11间,增设
护理部。1980年,设肝炎科、结核科、内科病房和监护室。次年增设老干部病房。1982年设第
二门诊部,次年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第二门诊撤销。1984年全年诊疗106、530人次,
日均门诊418人次。住院处治愈率达85.46%,好转率10.47%,病死率下降至2.02%。
二、县中医院
1952年11月成立,由国营中药房和个体诊疗所合并组成。全院12人,其中中医生 4人,护
士1人。条件简陋,日门诊量约百人。1953年3月,院址迁至正阳五道街东北角,开设10张骨科
病床,收治外伤、骨折病人,并开展制药、煎药业务。1955年中医生增多,日门诊近 300人。
1956年 6月并入县人民医院。1966年从县人民医院分出,复建中医院。全院42人,其中中医生
14人。设儿科、外科、针灸科,有病床30张,接收肛肠科、骨科病人。1969年再次并入县人民
医院。1973年,省筑路医院移交安达县,改为县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县二院)。为发挥中医特长,
挖掘祖国医学遗产,将县人民医院中医、中药人员调入县二院,使之成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
结合的医院。全院65人,其中中医生14人,中药9人,西医生 9人,护士11人,检验、放射线4
人。有病床60张,其中肛肠科22张,内科38张。儿科、妇科、外科只设门诊, 日门诊量约350
人次。1978年,县二院改称县中医院。新建病房 200平方米,增加病床95张,其中肛肠科37张,
内科43张,儿科15张。全院达95人。门诊部设内、外、妇、儿、针灸、检验、X 线等科室,同
时开展心电业务,日门诊量近 400人次。翌年院址迁至南五道街路西原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内。
病床达100张,日门诊500—800人次。1984年末,全院发展到16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 1人,
主治医师11人,放射线主治医师1人,医师11人(中医9人),医士26人(中医20人);护士18人,
护理师2人,科室护士长6名,总护士长1名;药剂师12人,放射线主管技师1人。
三、县第二人民医院
原为天泉公社卫生院,院址在铁西街西路。1981年 4月,改为县第二人民医院。改为全民
所有制医院后,仍负责天泉公社的卫生防疫、计划生育、村卫生所医生培训等工作。全院职工
由原来的65人增加到96人,又增加洗胃、胸透、骨穿等医疗项目。病床有40张,年门诊量达6.7
万人次。
四、县工业职工医院
建于1959年 3月,初名为县工业卫生所。初期,负责工业系统职工医疗保健工作。1960年,
有两家个体诊所并入,改为市工业职工医院。人员增到 130人,有病床30张。1965年改县卫生
所,人员减少。1980年改称县工业职工医院。人员增到98人,有病床 200张。设内科、儿科、
口腔科、外科、中医骨科等。可做腹部外科、骨科手术和妇科子宫摘除手术。
五、妇幼保健院
1953年成立,初名为妇幼保健站。有助产士 4人。1959年,人员增加到11人,设产床11张。
主要任务是接产和培训接生员。1961年,改为市妇幼保健站,有助产人员13人,产床21张。下
没夭泉、萨尔图、杏树岗、大庆(大同镇) 4个区妇幼保健站。1965年恢复县妇幼保健站,全院
19人,有产床20张。设妇产科、计划生育门诊。1969年并入县人民医院妇科。1972年复建,有
人员21人。设妇保、儿保、妇科、儿科、计划生育科、检验等科室。1973—1976年,主要培训
保教员、接生员。1977年10月站改院,人员增加到48人,设产床40张。设妇幼保健科、儿童保
健科、妇科、计划生育、化验室、X 光室、供应室、药局等11个科室。主要任务是普查普治、
妇女“两病”、儿童保健、训练妇幼保健人员、推广科学接生等。1984年,增设超声波诊室、
婚前健康检查门诊,全院增至71人。
六、农村卫生院
1950年,四区、五区、七区创办卫生所,其它区先后成立医药合作社。1956年,全县初建
乡级卫生所9处。以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乡卫生所改为卫生院。
1958年,全县20个人民公社建起17个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6人,其中中医占50%以
上。1963年,全市公社(场)卫生院达32所,卫生人员达206人,有病床32 张。其中有 5个卫生
院建立检验室。1965年恢复安达县制时,全县仍有公社(场)卫生院30所,病床增至50张,卫生
人员减至171人。1969年,省卫生厅下拨医疗器械装备农村卫生院,有 8所达甲级,3所达乙级。
1973年,有7所卫生院能做急诊腹症手术。1983年,全县15所卫生院(含2所中心卫生院)有病床
236张,医师以上医生22人,中级医士(含护士)81人,初级62人。
(一)农村中心卫生院
1965年,从农村卫生院中分出中心卫生院,初称地区卫生院。中心卫生院是在镇、乡卫生
院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技术力量比较充实,设备比较完善。对周围公社卫生院起指导作用,能
做阑尾炎、肠梗阻、节育等手术。初建时仅有大同镇 1所,至1976年有大同镇、任民、升平、
老山头公社 5所,其中大同镇、任民两所能做胃次全切、脾切除、剖腹产等手术。1984年,全
县仅有任民、升平两所中心卫生院。
任民镇中心卫生院:1970年定为中心卫生院。1983年全院有房舍64间,占地 1 200平方米。
有医师9人,医士11人,药剂师、士 3人,护士3人。门诊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
有病床71张。
(二)村级卫生所
1954年前,村屯有私营中医诊病卖药。以后互相合作,陆续组织起联合诊所改为管理区
(大队)卫生所,全县共有23所。1965年,大队卫生所有64处,医生 186人。1969年,大队卫生
所发展到250处。1970年,兴办合作医疗站,全县办起176所村级合作医疗站。1981年,恢复大
队卫生所145处,仍有17个合作医疗站。1983年后,农村村级卫生所保持在143处。
七、系统卫生所
1984年,县城有商业职工卫生所,手管工业职工卫生所,粮食职工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