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医

第二章 医疗

第一节 中医




  清末、民国初年,本县开垦初期,中医即传入。至新中国成立前,境内疾病防治主要靠中
医中药。中医诊病以切脉为主,辅以望、闻、问;治疗以中药汤、丸、散丹为主,辅以针灸、
拔罐子。民国3年(1914年),全县有中医5人。民国10年,中医发展到17人。至民国20年,已有
中医29人。

  中医主要靠父子相传或以师带徒的方式继承,自学自悟中医中药者甚少。医术主要靠师傅
传授,学习诊脉、用药。也要靠实践,积累临床经验。拜师学医者通过考试,合格者方能行医,
不合格者继续学习。民国17年(1930年)前后,安达县地方绅士和有学识的中医组成考试委员会,
对学徒者进行全面考核,及格者发给行医证,准许行医。民国19年,安达站也举行中医考试。
伪满期间,沿用此法。伪康德3年(1936年),安达站中医应试1次。同年仅有中医生17人。至解
放前夕,造诣较深的老中医有王伯堂、赵长山、马福辰、李子巨、聂希彬、聂守武、李春亭、
吴连芳等。

  中医行医方式有三种:一是自开诊所,挂牌行医;二是在中药店“坐堂”应诊;三是游动
行医。以“坐堂”应诊者居多,游动行医多属外地中医到农村行医卖药。

  解放后,政府对中医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中医带徒弟、组织卫生人员参加学习和办短期培
训等多种形式和措施,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1949年全县中西医应试,有85名中医学徒毕业。
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团结、教育广大中医工作者,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和医疗技术水平;贯彻
执行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监督和管理个体开业的中医。全县中医逐步走向集体化道路,陆续
加入联合诊所。1956年,召开本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中医代表会议。按照“自愿联合、民主办
社、国家扶助”的原则,重新安排被调入供销合作社的34名中医;对要求开业的和要求工作的
散在中医,经鉴定合格的予以适当安排,充实中医队伍。至此,多数中医被安排到全民医院或
集体卫生所工作,全县除中医院外,其它综合性医院均设置中医科。50年代末期,县、乡(镇)
医疗机构中的老中医大收学生,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体上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中医,
同时对个体中医进行整顿,中医队伍发展较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中
医相对减少,人才培养青黄不接。

  1979年以后,科技人员评定职称,中医人员致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中医队伍学风
大长。中医带徒考试先后进行两次,由省主管部门组织,社会闲散中医考试。经考试合格的中
医大部分被分配到全民或集体医疗单位,极少数为个体行医。1980年,全县有中医师67人,中
医士116人。1982年,有中医师63人,中医士102人。1983年,有主治医师14人,中医师57人,
中医士96人。

  1959—1984年,中医带徒出师考试先后进行 6次,前四次为县主管部门组织,未定中医师
资格;后两次由省主管部门组织,社会闲散中医参加考试,共有159人晋为中医士,7人晋为中
医师。

   安达县历年中医统计表(1949—1984年)


  注:1971年前统计资料不分中医师、中医士,统称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