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医疗水平

第五节 医疗水平




  解放前,医疗技术不景气,巫医神汉盛行。30年代,县立病院仅能做阑尾切除、截肢手术。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设备不完备,医疗质量较低,内科只能做肌肉、静脉注射及治疗呼
吸、消化系统一般疾病;外科仅能做阑尾切除、疝修补等手术。治愈率徘徊在50—60% 之间,
病死率高达 6—8%。1957年,随着人员的增多,仪器设备的添置,技术有所提高。首例完成胃
切除、脾切合、肠吻合三种外科手术。至1959年,本县已能开展的手术有:阑尾切除、胃切除、
脾切除、肠吻合、剖腹产、子宫全切、宫瘤摘除、气管插管、胸穿等。

  60年代,医疗技术在巩固中提高。县人民医院在设有内、外、妇、儿科的基础上,又相继
设立了妇产、五官、口腔、传染科室,门诊和病人明显增加,确诊率、治愈率提高,病死率显
著下降。尤以外科医疗技术发展为最快。1962年和1963年成功地完成了首例开胸和开颅手术;
麻醉技术从不安全的扣麻(乙醚吸入麻醉),提高到硬膜外麻醉、插管。内儿科已掌握小儿滴注、
小儿头皮针技术。此外,大搞技术革新,脾、肾脏摘除手术达到省级水平,中医科和放射线科
创造了用牡蛎代替硫酸钡拍照新技术,完成研究项目29项。其中:“601” 号药治疗神经衰弱,
“强化器”治疗顽固性腹泻,“红外线”治疗静脉炎、骨髓炎、皮炎等方法效果良好。化验时
间缩短到原来的1/12。并开展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探查技术。“文化大革命中”中,医疗技
术受到摧残。

  1976年后,医院走向正规化,医疗技术向高精方向发展。至1980年,共做颅脑外科手术90
例,成功率达70%,全区在此召开3次学术交流会议。1984年,本县已能进行的医疗技术有:

  妇产科:能做剖腹产、子宫全切、碎胎、子宫脱垂、卵巢囊肿切除、输卵管吻合、简单尿
痿修补和计划生育手术。

  外科:能做甲状腺、腮腺、胃、肠、肝、胆等手术和颅脑、泌尿、骨外科手术。

  内科:能做血液灌流、腹膜透视、诊断,治疗各种常见的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神
经精神病和传染病,对血液系统疾病能正确诊断和治疗。

  眼科:能做白内障、青光眼、球内异物、泪囊鼻腔吻合和斜视矫正手术,能对角膜、泪道、
虹膜睫状体、视神经、眼底病、结核病等作出正确的诊断。

  五官科:能做鼻、声带息肉切除、乳突根治、上颌窦、筛窦根治、中下甲切除、耳窦管切
除、食道异物取出等手术。

  口腔科:能做唇、腭修补、下颌骨骨折开放整复、颌下腺摘除,鞍鼻整复、颌骨囊肿摘除
手术。

  中医科:能进行内、儿、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推拿、针灸等手术。

  检验科:能做电解质、血清脂类、血清酶类测定,免疫学检查和细菌培养,血液及生理化
学检查。

  放射科:能做食道、胃肠透视及拍片,小儿肠套叠整复、胆囊、肾盂、甲状胨造影,头颅、
颈、腰椎、骨盆、四肢拍片、胸腹平片、肺断层片等。

  病理科:能做涂片、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和尸检。

  中医伤科:能开展下颌、髋关节复位,小儿挠尺骨下端双骨折的整复、固定。

  药剂科:能做预备制剂的配制,大输液、中草药等无菌、普通制剂。

  集体所有制的镇、乡医院,除诊治各种常见病外,能开展下腹部、白内障、青光眼、泪囊、
鼻腔吻合等外科、眼科、五官科手术和计划生育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