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药

第三章 医药药政

第一节 中药




  一、经营网点

  宣统元年(1909年),中药已传入县内。宣统二年,厅内流行鼠疫,县防疫医生用苍术、升
麻、乳香、苍耳、松叶、明雄等13位中药加水储于罐内,再兑入樟脑、好酒喷洒疫户、熏蒸初
患病人衣服消毒。

  民国初年,药商渐次来安达站开设私营药店,以河南人为多。民国10年,安达站、县城
(今任民镇)、萨尔图等地已有私营中药店近20家。伪康德 3年(1936年),全县有私营中药店36
家(含膏药店3家),其中安达站22家,县城10家、萨尔图4家。至安达县解放前夕,全县有私营
中药店45家。

  1950年,仅安达镇内就有私营中药店29家。所有中药店均销售中药饮片、中成药丸、散、
膏、丹。专业膏药铺专门生产出售消肿拔毒、祛风寒膏药。同年,农村第三、第五、第七、第
八区办起医药合作社(简称药社),出售中成药。

  1952年,私营药店开始走向公私合营。1956年 1月,县供销社将县城内同春堂、诚泰裕、
德全盛、太发和、福庆堂、存仁堂、同仁堂等18家私营药店合并为公私合营建民国药店两处,
实行统一核算,集中经营。同年 6月,成立县药材公司,全民所有制医疗单位均从药材公司进
药。同时,农村各供销社均代售医药。

   安达县私营中药店、铺一览表



  续表



  二、收购

  当地收购全县境内野生药材丰富,据初步调查和估算,地产中药材达114种,面积175万亩,
总蕴藏约 981万公斤。南部升平、昌德等地盛产甘草、知母。蕴藏量:甘草约16万公斤,占全
县蕴藏量的90%左右;知母约25万公斤,占全县蕴藏量的33%。还生长地榆、苦参、地丁等。西
北部太平庄、种畜场、先锋、燎原、卧里屯等地盛产防风、柴胡、知母、甘草、黄芩和龙胆草。
蕴藏量:防风约18万公斤,柴胡约12万公斤,知母约32万公斤,黄芩约5万公斤。

  清末、民国初年,当地居民即开始采集药材出售。据民国 2年《安达县志》记载,当地之
药材,以“防风、茯苓、桔梗、川草、柴胡等类为最多数,土人每时出采掘,售于药肄、依法
炮制,以疗疾病。”除一小部分在本地炮制出售外,大部分被收购销往外地。民国3年(1914年)
从安达站运出药材12 875布度,萨尔图站运出1 338布度,喇嘛甸站运出 112布度。民国4年,
安达站运出12 413布度,萨尔图站运出5 402布度,喇嘛甸站运出216布度。以后,安达站在民
国18年(1929年)运出药材213吨,民国19年运出167吨,民国20年至伪大同2年(1933年)运出1 845
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动员农民搞副业生产,中草药由当地供销社收购。直到60年代末,收
购量不衰。“文化大革命”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搞副业生产,中草药收购量
明显下降。80年代初期,加强草原管理,禁止在采草场挖刨药材,中草药收购量减少。1978—
1984年,收购防风120吨,知母324吨,柴胡101吨,甘草60吨,黄芪17吨。

   安达县1957—1984年药材收购情况
   单位:吨



   安达县1957—1984年主要中草药收购情况
   单位:吨



  外地购进 1956年前,私营药店自行采购,由县药材站报进货计划。1956年 6月县药材公
司成立后,从省药材站进货。药源由省药材站掌握,药源充足的按计划调拨,紧缺的按比例平
衡分配。1957—1965年,累计购进中药价值 8 860万元。此间,货源充足,品种齐全。“文化
大革命”期间,货源偏紧,采购困难,药品短缺。1978年后,县药材公司坚持选质进药,加强
与周围市县问的业务联系,互通有无。1978—1984年,进购中药价值 952.7万元,从外省调入
中药价值62.6万元。

  三、供应销售

  1956年药材公司成立后,中药实行统一经营,计划供应。主要供应城乡医疗单位、专营药
店,中成药扩大到农村供销社。至1968年,药源供应充足,满足市场需要。“文化大革命”期
间,供应紧张,管理机构混乱。1978年,加强中药供应工作。在供应方面采取:统筹兼顾、全
面安排,对城乡皆需要的,优先供应农村;人、畜皆需要的,优先供应人用;医疗与市场皆需
要的,以医疗为主,适当照顾市场的办法。分配比例为:中药材县城占30%,农村70%;中成药
县城占20%,农村 80%。同时开展药品推销,扩大销售区域,年销售额一般为614.6万元,其中
医药商品344.4万元,药材商店270.2万元。在购货中,坚持按质进货,实行收购标准、规格、
等级、价格下乡,不断拓宽进货渠道。1978—1984年,累计销售额为1 252.8万元。

  四、药材生产

  种植60年代初期,在兴隆泉公社成立药材场,种植中草药。同时,引进种植23种南方药材,
种植面积达11 660亩。1972年,全县外引内种中草药红花、党参、茴香、大力子、大麦等品种,
种植面积360亩,年产量2 500公斤。80年代初,昌德乡每年种红花400亩,交售量2 000公斤左
右。

  中成药生产1956年 7月,公私合营建民国药店,继承中药店传统办法,办起饮片加工车间。
由药工张文生带 1个徒工制药。受技术力量和原材料限制,仅能生产黄酒、小中成药,供药店
销售。

  1957年 4月,药材公司成立制药厂,有药工30人。到1960年,市场需求量增大,制药厂生
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和数量相应增加。主要产品有药酒、天王补心丸、牛黄上清丸、牛黄解
毒丸、开胸顺气丸等10多种中成药。1969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办合作医疗站,推行“三
土、四制(土医、土药、土方;自采、自种、自制、自用)”方针。制药厂为满足市场需求,请
中医院药师郑子汝作技术指导,投资10万元,扩大经营范围,生产中成药丸、散、膏和酊水、
酒剂等新药品。1970年,生产40多个品种,中药销往省内40多个市县,产值达30多万元。1973
年后因原料不足,停止批量生产,保持四、五个品种,供本县使用。1980年,国家整顿商品生
产商标,安达制药厂因未经省卫生厅批准立案制造药品,停止生产。

安达县历年中药主要品种销售情况
单位:斤



  1969年,哈尔滨药材站、哈尔滨药材公司所属知识青年来升平公社插队劳动。1970年,由
哈药材公司、医药公司、药材站支援设备、技术办起升平制药厂。生产的药品有针剂、片剂、
丸剂、粉剂、糖浆等几十种,其中增尔寿、人参精、鹿茸精、新安宫丸、青粉、止咳糖浆等颇
受用户欢迎。企业经营管理正规、生产技术先进力量雄厚。1981年,药厂有厂房 3 000多平方
米。职工280多人,其中药剂师2人,技术员13人。年产针剂900万支、片剂1 000万片、丸剂40
万盒、粉剂18吨、糖浆60万瓶。年产值达34万元。1982年后生产药物品种逐年减少,至1984年
只能生产药用黄酒。

  饮片加工 1956年以前,饮片由私营药店加工炮制。1956年 6月,药材公司设立药材加工
车间,开始加工饮片。加工车间面积450平方米,配药工3人。生产设备有手刀、小铡刀、笸箩、
大锅、大缸等,按照传统方式切制、干燥、炒制。手工作业,方法简单。自泡、自切、自晒、
自交货。1966年,饮片力口工厂工人增至13人,其中药工 4人,炒药工2人,包药工4人。1968
年,医药公司、药材公司合并后,饮片加工能力扩大。

  增加轮盘式切药机 1台、粉碎机1台、洗药池2个,修晾药台3处,置大锅1口,有职工20人,
半机械化生产。1975年以后,按照省中药炮制工艺规范标准进行加工生产。1980年前,切片需
要炒、蒸、煮的品种经药材公司加工厂集中加工后,还需加盐、醋、酒、蜜敷料的品种由药店
随制随销。以后,进行全加工后,再销往市场。1984年,为加强中药品质量管理,配备专职药
品质检员1人,对饮片加工进行严格质检,防止假劣品入库和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