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生活 解放前,境内广大农民,无产无业,靠租地种或为地富人家耢青为生,收入微薄,生活水
平低下。日军侵占安达以后,农民生活一年比一年艰难。1933年王通在给中共满洲省委的报告
中写道:“去年(1932年)的农产品没有往年的三分之一。此间经济破产真正达到空前未有的程
度。安达县三不管(今吉星岗乡)一带更是一个饥民区域。天天有(饿)死的。六月间,该地有居
民百余自动起来到县城(今任民镇),包围县公署,向县长要小米吃。……现在正青黄不接之际,
小米每斗三四元,比往年价高了 3倍,苞米每斗三元多,高梁每斗三元四五角,粮价提高得惊
人。在乡间难民并无钱,即使有钱也没处买小米。……现在农民都在那里坐以待毙,想不出解
决饥荒的办法,有的便消极自杀(有一户全家七口服毒)。”
伪康德元年(1934年),伪满国务院实业部临时产业调查局对安达县第三区四家子屯 (今老
虎岗乡永安时四家子)24户做一次调查。调查结果:生活低下的有17户,占71%,其中:有15户
一年人均生活费8—10元,两户2—3元;中等生活水平的有4户,一年人均生活费12—14元,占
17%;生活富裕的有3户,一年人均生活费在1 8元以上,占12%。在生活低下的17户中,有一户
8口人,3个劳力给地主耢青,全年共挣73.6元。全家人一年来见鱼肉,仅吃 9角钱白面,共花
去生活费66.46元。按王通报告中的玉米价格 (3元1斗)计算,该户全年收入只能买玉米24.5斗
(857.5斤),人均口粮107斤,生活极为贫困。
伪满后期,日伪逼交荷粮,抓劳工、去奉仕,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和伪官吏、警察敲诈勒索,
广大农民常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凄苦生活。一般农户无隔日之粮,一些家庭妇女因无
衣着而不能出门。直到1948年土地改革时,四区复兴村太平庄屯(今太平庄乡辖) 170人,仍有
42人冬季衣不御寒或根本没有棉衣。由此可见伪统治期间全县农民生活之境地。
1948年土地改革以后,广大贫苦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获
得了土地、牲畜和房屋。经过大生产运动,至1950年,部分贫雇农的生活水平已上升到中农水
平。1958年农民人均收入54元,到1977年增加到92元。20年间虽然徘徊在百元以内,但物价稳
定、市场繁荣,衣、食、住均有保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家庭多种经营。
同时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勤劳致富和生产积极性。1981年,人均口粮
达537斤,是1959年以来口粮分配的最高标准。人均收入 130元。1984年,人均收入达431元,
是1958年人均收入的 8倍。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丰衣足食,且一般家庭逐年增添钟表、
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等高档商品。
安达县1958—1984年农民人均收入情况
单位:元
1984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按户分组表